国家公务员考试网获悉:有一项调查,针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外企、民企等行业从业人员,发现微信群的类别五花八门:校友群、家庭群、家长群、同事群、闺蜜群、联谊群、业务群、公益群、户外运动群……
结果显示,公务员平均加入的群有4个;外企从业人员的群有15个;事业单位和个体工作人员分别有7个和5个。
“怎么可能只有4个,40个都不止!”然而现实生活中,记者认识的许多公务员,大多这样回答。他们的群都有哪些呢?对于这些群,公务员们是喜是忧?
一手玩转120个群
人物:小青(28岁)
职务:团区委干部
心得:微信群的核心在于“管理权”,保持群的“纯净度”
小青一看就是充满活力、不知疲倦的人。她在团区委负责青年社团工作,同时与100多家社团的数千名年轻人保持着联络,日常组织各种青年活动。
“微信群简直是为我度身定制的社交工具。”小青打开手机给记者看,里面有120多个群,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而她,几乎一人独掌群主“大权”。
她每天花在微信群上的时间,至少有五个小时。发布活动通知、活跃气氛、转发心灵鸡汤,参与群友们的对话。“累吗?”小青说,一直盯着手机屏幕看,心神似乎都被“吸”了进去,不可能不累。但相比起以前一对一、一个个打电话发短信的联络方式,微信群已经是对她而言最优的工作方式。
即便是为了工作,微信群的“玩法”也有很多,核心就是“群主”。小青说,刚开始建立50个群的时候,群主都由她自己当。渐渐地,她鼓励一些有责任心、有热情的年轻人担任群主,从而为她的工作“减负”。“必须要有人管理,来维持群的有效运行。”她举例说,各个社团负责人的联络群,主题就是经验分享和交流;为了某一场活动建的临时群,每名成员都应该积极地探讨问题。
微信群有两个大忌:一是把无关的人拉进群,二是在群里发广告。碰到这两种情况,小青都会毫不犹豫地移除一些群友。她觉得,群主可以通过“民主”、“集中”、“授权”等方式来进行管理,但核心还是“管理权”,保持群的纯净。
小青关注最多的一个群,名叫“聚在一起”,130多名群友,每天天南地北地聊天,每秒钟都有数条新信息。有时群稍稍冷清了几分钟,马上会有群友友善地放出红包活跃气氛。小青透露,这其实是一个“大家都没有点破”的年轻人相亲群,她把在相亲活动中结识的小伙伴们拉在一起,大家聊聊吃喝玩乐等话题,整个群的气氛健康向上。
这是个聪明办法。微信群犹如一个“公共会客室”,每个人的性格在公众场合一览无遗,对于此前并不很熟悉的年轻人来说,一对一的聊天反而不利于交往,群里的对话不但可以制造轻松气氛,也能让年轻人找到自己欣赏的类型。
有意思的是,已经有4对年轻人通过这个群开始谈恋爱,而他们在群里并没有“说破”,还更加热情撮合群友。小青说,对她来说,这其实是很重要的工作业绩。
努力成为“手机控”
人物:老刘(53岁)
职务:街道工作人员
心得:年纪大了也要努力拥抱“互联网”
老刘戴着老花眼镜看手机屏幕的样子,办公室里的同事都觉得“有些好笑”。
当了30年公务员,谁都知道老刘工作顶真,就是不太会玩“新设备”。他接手机、回短信的速度很慢,从来没打开过自己的工作电子邮箱。可是一年前,他被微信群改变了。
老刘安装微信、被拉入群都是“被迫”的。当时,区里建立了一个民政条线微信工作群,把每个街道的民政工作负责人都拉进了群,会议通知、文件都在微信群里共享。他只能求助女儿,买了大屏幕新款手机、安装了微信,学会了群聊。
烦恼也接踵而来。老刘总是不记得打开微信,总是被同事埋怨“不起劲”,他还接连两次缺席工作会议,就是因为没有看微信。他不服气地问记者:“微信通知怎么能算通知?若没有收到我的确认回答,总该补发个书面通知吧。”可是年轻同事告诉他,微信群发通知才是最保险的做法。
第二个烦恼是,老刘不知道自己的微信号是啥时候和手机通讯录绑定的。这让他的微信号被自动推送到许多同事朋友那里,对方热情地要添加他为“好友”,可他从来不知道如何“验证通过”。于是“办公室传言”又来了:老刘很注重隐私,不让不亲近的人随便添加他的微信。
为了“改变口碑”,老刘又改变做法。他终于学会了添加好友的方法,主动出击加朋友微信,甚至还主动拉了办公室工作群。为了更进一步,他时不时发一些心灵鸡汤类文章和搞笑图片到群里。没想到,他这种“刷存在感”的做法还是被年轻人嘲笑了,说他的转的帖子太老、图片不够新潮。
直到现在,老刘一直在努力。尽管还是有些跟不上,但他还是很认可微信群,他的理由是:“存在总是合理的”,尤其是人年纪大了,更不应该关闭自己、而是要趁着还在一线工作的机会,多接触新鲜事物,他会用时髦的话说:“拥抱互联网。”
老刘的最新计划是,开通一个微信公众号,用活泼的方式反映科室工作。每天的更新内容,他要在各个群里共享,得到更多认可和新的思路。
因工作群患上“强迫症”
人物:鲁先生(35岁)
职务:区市容部门科员
心得:日夜不休的布置工作,其实不是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
微信玩了3年,加入了100个工作群,鲁先生的感受是:工作加码、不堪重负。
鲁先生算了一下,他平均每3天都会被拉入一个新的群。有的是因某个具体项目组建的群,有的是工作合作对象组建的群,条里的块里的都有。
这些群的人员其实高度重合,他的10来名同事,重复出现于40多个群,鲁先生说:“可见我们的工作任务有多少。”在他眼里,每加入一个群,就意味着一项新的工作,常常是一个工作群刚建立,就有几十近百条信息铺天盖地发来。有时,深更半夜刚刚回复了领导发来的工作信息,一大早睁开眼又被布置了新的任务。
“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彻底被微信群打破了。”鲁先生只能采用自己的方法,在这两者之间“竖起篱笆”。他选择一些没有直接领导的群屏蔽新消息提醒,平时很少作出回应,只有在别人@他时才出现。
尽管这样,鲁先生还是觉得自己患上了“强迫症”。他说:“有时手机脱离手边半小时,就有强烈的不安感,有时看到微信群里闪动的红点,总要一一点开看一遍。”
建立工作微信群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鲁先生说,有时领导在外面检查工作,看到些不足之处,会直接拍张照片上传到群里,起初,相关负责人会立即反应迅速处置,但这样的频率高了以后,大家也会“装作没看到”或者找个理由推辞,还是按照一贯的工作节奏。
对于公务员这个“特殊的职业”,鲁先生内心有很多感慨。他说,人们总觉得,与其说公务员是一种职业、更不如说是一种身份,人们总觉得公务员应该24小时处于责任状态,要为自己的岗位和民生负责,这种理念没错。但这应该建立在机制改善的基础上,为每个公务员设置合理的岗位和不间断提供服务的运作机制,仅通过微信工作群不断增加工作量的做法,并不能改变什么。
小贴士
微信群如何退群
资深网友支招一:
另配手机隔绝打扰
被微信群骚扰,可以进入该群,点入右上的小图标,选择“消息免打扰”,这样,别人发信息的提示音就不会打扰到你。但有些智能手机还是会有提示灯不停地闪,提示有未读信息。更好的方法是,配两部手机两个号码,一部手机用于工作,另一部则相对私密,添加一些自己的亲朋好友。而且,记得新手机号码微信通讯录不要与微信绑定,这样会把自己“暴露”于所有熟人中。
资深网友支招二:
别畏惧“退群”
如果真想退群,建议在群内讲明缘由然后退出。也可以选择幽默的方式,给大家讲个笑话之后退出。有一种方式最实用:退群时不会显示头像,只会显示“某某退出该群”,所以,想退群的人可先修改“我的群昵称”,然后悄悄退出。退群尽量不要挑选群聊最活跃的时候,那样容易引起关注,深夜悄然退出最好。而现在,新版本的微信退群已经不会有任何提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