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3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人民网评:面对自然灾难,我们的自救能力准备好了吗?
这几天,北京的暴雨灾害牵动着很多人的心,面对逝去的生命,我们深感悲痛,特别是在广渠门桥下不幸遇难的丁先生,更令众多人唏嘘不已。
一场持续不到一天的暴雨,造成如此大的伤亡,令人感到震惊。摆在我们面前的,除了安抚家属,弥补损失,追问相关责任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面对危难、孤立无援的时候,我们是否具备合格的自我救援能力?
尽管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改变,但回顾事件、总结反思仍然必不可少。不幸遇难的丁先生,面对深浅难测的水情,倘若他能谨慎小心而不是加速冲入其中,一切悲剧 可能都无从谈起;倘若入水之后,他能意识到危险所在,在电路尚未失灵的时候开门弃车逃生,也不会发生后面的悲剧;即便前两步都错过,当时若能把宝贵的时间 用于找到车里本有的铁锤击碎窗户、或是从后备箱开门逃出,而不是仅靠电话求救,那么损失再大也不过一辆车而已。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可能生还的希望,都一一错过。虽然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假设,我们也无意为相关部门的救助不力开脱,但倘若在面对危险孤立无援 时,我们能够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那么悲剧恐怕也不至于此。面对惨重的教训,相关部门在加强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民众自救能力的培养。 面对暴雨,驾车遇险如何自救?遭遇火灾,选择怎么的方式逃生?地震来袭,躲在哪里最安全?国内外的经验已经无数次证明,当灾害来临时,当事者第一时间的自 救,是最有效避免伤亡的方式。
两个月之前,唐山遭遇4.8级地震,当地一所中学的监控视频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地震发生仅3秒钟,学生就在老师的指挥下,熟练地双手抱头躲至课桌下,随后 在3分钟不到时间里,全校2000多人全部安全撤至操场——如此高效的应急自救能力,得益于学校两周一次的灾害逃难训练,而在30多年前那次损失惨重的强 震之后,这种训练早已成为唐山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经验,值得大力推广,甚至强力推行都不为过。
希望如此惨重的悲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哀伤和愤怒,而是更多生存经验和自救能力,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吸取教训,使其不再发生。
不能用“抗灾中的坚强”掩盖“防灾中的脆弱”。极端天气频频出现,应对措施也要化被动为主动,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
北京“7·21”暴雨的善后还在继续,台风“韦森特”已登陆广东带来狂风骤雨,三峡水库也迎来最大洪峰……随着各地雨情、汛情、灾情的不断发生,人们也在追问:当极端天气正以越来越高的频率降临,我们是否具备了抵御“极端”的能力?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极端天气频生。老天爷不循常理出牌的“坏脾气”,大有演变成常态之势。北京等地的特大暴雨提醒我们,“几十年 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极端天气,离我们不遥远。而过去几年,从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川渝高温酷暑,从超强台风“桑美”到西南地区连续数年干旱,也一再显 示: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会阻止极端天气发生,相反,人类活动还可能如双刃剑般加剧致灾程度——尤其是当预防与应急能力本身存在短板甚至漏洞时。
以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为例,据调查,当前我国七成以上城市排水系统只能抵御一年一遇的洪水。别说难抵五十年一遇的大雨,恐怕碰到“五年一遇”都得漏洞百 出。我们面临的挑战,既是“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亟须重新审视防灾标准、全面提升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更是“提速”——要与极端天气赛跑, 让修补短板的行动快些更快些。
事实上,这种“提高”与“提速”完全可以实现。气象监测及预报水平的提高,极端灾害性天气的踪迹大多能提前捕捉,关键是如何打通紧急信息发布的“最后 一公里”。如果气象台、地震局或相关部门的预警信息,能够借助电视、电台、网络、显示屏、手机等信息发布渠道,“精确制导”地及时发送到民众手中,并有效 成为大家防范应急的行动指南,那么,即使短期还无法使每条街道排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即使一下子做不到每栋校舍都能抗击8级地震,“打不过就逃”的防 灾减灾法则,仍能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就在6月28日,四川宁南发生了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镇政府提前一天给相关地区的人员发出了预警短信,然而,白鹤滩水电站施工人员收到了却当成垃圾短 信随手删掉,错失了转移良机,导致40人遇难、失踪。如果,当地政府不仅仅是发出了预警而且还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信息生效;如果,水电站建设者们能多一些 防灾减灾意识,这场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国际气象防灾减灾发展的新趋势也告诉我们,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防御能力,更要重视长远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树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理念。也因此,面对极 端天气,我们既不可心存侥幸,也不能借口托辞,更不能用“抗灾中的坚强”掩盖“防灾中的脆弱”。极端天气渐有常态化的倾向,对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也 是对其发展观念和执政能力的一次大考。唯有变被动抵御为主动防范,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合力,以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式来应 对,才能避免“极端天气”酿成“极端灾害”。
新民晚报:防灾就该像短信预警一样有前瞻性
近日,北京气象部门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合作,向全市范围发送暴雨预警短信1170万人次。短信内容除了预计降雨地区、雨量外,还包括相关防范事项及出行安全 提示。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丁德平表示,“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气象部门已和电信运营商制定了预警短信发布预案,今后对应不同等级的极端天气,将设 置不同范围、等级的发布标准,面向全市发布的预警短信,主要侧重于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程度较大的极端灾害性天气。
今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袭击广东之前,广东移动就配合气象部门,连夜向深圳、中山、珠海、江门、云浮等预计受影响最严重的五个城市移动用户发送预警短信 3000万条,第一时间向市民发布台风动态、及时提醒市民做好防范。现在北京也开始面向全体市民发送暴雨预警短信,可见气象灾害预警是防灾的重要手段,已 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
不可否认,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极端天气多发的时代,如何应对越来越频繁的灾害天气,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通过提升硬件设施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城市防灾的软件升级也很重要。气象部门第一时间发送灾害预警短信,帮助民众及时避险就是一 条。在提升硬件方面,青岛因为发达的城市排水系统从未内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在软件升级方面,重庆通过向民众不间断发送防汛短信实现“洪峰过境零伤 亡”,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极端灾害天气不可控制,但应对灾害的方法却可以改进和完善。在极端天气破坏力之强越来越难以预料的今天,防灾体系不仅要相应升级,更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前瞻 性,唯有适度前瞻,考虑到灾害天气的变量,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多个地区正在实施的灾害天气短信预警,正是防灾前瞻性的一个体现——让 人们于灾害天气未至时得知风险,大家才有相对充裕的时间防灾自救。事实上,前段时间备受网民赞誉的“不涝青岛”奇迹,也正是因为青岛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有 相当的前瞻性,其排水能力预留了未来应对极端天气考验的空间,才能确保这座城市在极端天气逐渐频繁的今天仍然免受淹水之苦。
如以前瞻性的眼光来检视我们现在的城市防灾体系,除了将短信预警等方式制度化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通过制度化的日常训练,提高民众防 灾自救的能力;考虑到台风越来越频繁,城市里高楼上的大面积户外广告,其防风标准也要进一步提高,最大程度避免广告牌倒塌伤人的悲剧。古人说得好,“防患 于未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极端天气的频繁到来,当下城市的防灾体系,就应该着眼于“防患于未然”,在各个环节体现前瞻性。极端天气预警短信在越来越 多的城市落地,正是一个好的开端。
从“事后应急”走向“主动防范”--我国不断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从编制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到完善减灾救灾综合协调体制机制,从逐步推进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到加速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从不断重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到持续提升灾害应急保障能力……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注重关口前移、主动防范,努力减轻灾害风险和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