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2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1、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 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是( )。
A. 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
B.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避免资源浪费
C. 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 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
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
A. 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B. 科学、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C. 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
D.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构建和谐社会最关键和最基础的环节是( )。
A.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B. 切实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
C. 逐步扭转城乡、地区发展差距,使收入分配更加合理
D. 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5、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发展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说明( )。
A. 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 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zjgwyw.com.cn/> 解析 题目或解析有误,我要纠错。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从生产力的含义看,本题应该选A。
2.D。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是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
3.ABC项讲的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话题,可以排除。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大将“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4.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出:提出逐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使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的目标,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关键和最基础的环节。答案选C。
5.A。从“人统治自然”发展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主要反映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的实践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如果违背规律办事,不仅会适得其反还会遭到规律的惩罚,酿成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