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6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1. “学而优则仕”,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马二先生就是这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正宗产品。他以拙朴的本性毫无讳饰地讲出老实话:念文章、做举业,就是为了做官。只要能做官,朝廷叫做什么举业,就做什么举业。至于这种举业是否合理,那他根本不去想,能做官就合理!他把做官看作人生的唯一价值,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就是做官的唯一正途。封建统治者正是充分发挥权力的魔法,使读书人乖乖地做自己的奴才。
这段话意在表明()。
A. 在封建统治的魔法下,读书人心甘情愿充当统治阶级的驯服奴才
B. 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
C. 古时读书人无独立见解,只会鹦鹉学舌、拾人牙慧,毫无知性主体精神
D. 封建时代读书人热衷于功名利禄,深受其害而不自知,视受征辟为最高的荣宠
2. 美国思想家梭罗曾说过:“我们热切地挖掘了大西洋隧道,期望新旧大陆更为密切地接近,实际上传来的最新消息不过是阿德莱亲王打了个哈欠。”危险正是在这里。对于传媒来说,葛底斯堡大战和王室打哈欠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就有可能湮没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文段引用名人的话是为了说明()。
A. 信息太多,传播太快,会造成人们预想不到的危机
B. 信息过剩会降低信息的质量,影响双方密切的接近
C. 过剩信息的快速传播,可能湮没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D. 信息的快速传播,使人们无法判断某些信息之间的本质区别
3. 林老师的教学实践是对这种教育理念的无声挑战。在这个“升学率就是一切”的年代,林老师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他们能够感到“思想着的独立的人的可贵”,而不仅仅是拥有“一技之长”。他们可以被培养为医生、工程师或中学教师等“有用”的人,但前提是他们必须首先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
这段话中作者的核心观点是()。
A. 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中可培养出优精尖的人才
B. 热爱民族文化、关心时代社会的医生、工程师、中学教师等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
C. 音乐家、世界乒乓球冠军或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只是一些特例
D. 培养的人才应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并具备实用技能
4. “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谚语,道出了审美标准的主观性。对于美是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苏东坡的《琴声》作了这样的思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由云南公务员考试网http://yn.chinagwyw.org/提供)
通过以上文字,最能说明苏轼的观点的一项是()。
A. 美是难以说清的东西B. 美是主观的东西
C. 美是客观存在的东西D.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5.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是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
这段话的主旨是()。
A.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
B. 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的平等
C. 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的养分
D. 中国儒家与西方思想家都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云南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