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最不幸福”源于幸福观错位

2013-07-18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及时评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在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机关排名倒数第一,民营企业排名倒数第二。换句话说,接受调查的公务员认为,自己属于“最不幸福”的一类人。(5月19日《成都商报》)


  尽管这个结果是通过一项专业调查得出的,仍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因为它与公众的一般认知几乎截然相反。在众人眼中,公务员身份意味着“铁饭碗”,意味着享受高保障、高福利生活的资格,公务员的幸福指数应该会很高。《小康》杂志去年底发布的“中国幸福小康指数”也显示,在“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排行中,公务员和政府官员高居榜首。


  同样能说明公众对公务员群体印象的一个论据,是国家公务员局年初发布的一项数据——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最终报名人数超过150万。百万青年学子“用脚投票”,争先恐后想进入“体制内”,这或许比中科院的调查更有说服力。


  为何公务员群体会觉得自己“不幸福”?有人认为是因为被调查的公务员“太矫情”,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公务员与公众的认识出现偏差,首先是源于普通民众可能对公务员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不太了解。


  在外人看来,公务员收入稳定,工作清闲,考核也比较松,还能享受各种令人艳羡的显性和隐性福利,极个别部门还能够享受福利分房或集资建房。可事实上,很多人都忽略了公务员工作的“另一面”——压力大、收入低、应酬多,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且在体制内的上升机会渺茫。幸福还是不幸福,只看其中一面,难免有失客观。


  其次,公务员群体觉得自己“不幸福”,还因为有一些公务员的幸福观出现了错位。


  就工作性质和职业前景而言,当公务员和当企业员工是截然不同的。公务员这个身份带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和服务属性,从事公务员工作,就意味着要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然而,很多觉得自己“不幸福”的公务员,实际上是没有摆正自己服务社会的心态,错将将一些现实的利益指标当作了衡量的标准。事实上,“想赚大钱,就别当公务员”,应该是每个公务员上岗之处就应有的基本认识。


  争辩公务员群体到底幸不幸福,其实没有太大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从公务员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评价的偏差中,意识到前面所说的两个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增进公务员与公众之间的了解,减少误会和隔阂,同时让每个公务员都能有更多的服务意识。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