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之关注“民生城市”三大关键词

2013-07-29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如何让百姓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打造出真正的“民生城市”?在最近召开的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国内众多知名规划师就此话题进行研讨,其中涉及保障房布局、城中村改造、城市设计等社会热点。

保障房建设:合理布局,廉而不劣

     近年来,中央加大了保障房的建设力度,整个“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不少与会规划师认为,保障性住房在规划方面亟须注重的就是选址布局。

     现在各地正在兴建保障房,选址基本上都集中在城乡接合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这样一来将导致高收入群体纷纷搬到高档、超高档、超豪华小区,低收入群体集中住在郊区。

     “保障房和商品房必须混合建设,不同收入人群混合居住,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他比较欣赏法国巴黎的经验,同样一个社区,这栋是商品房,那栋是经济适用房,外观没有区别,但是建造的宽裕性和户型有很大差别。“要让各种收入人群有尊严地混合居住在一起。”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袁锦富也表达了相同观点。他认为,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容易造成低收入群体的空间集聚,强化社会各阶层的居住非议,容易产生相关的社会问题。

     同时,他建议,保障性住房需要重点考虑保障人群的日常必需生活。保障房要“廉而不劣”,经适房和两限房装修不一定多么豪华,套型也不必大,设施配套的标准不一定很高,但是一定要齐全。

     此外,规划师们认为,真正解决“居者有其屋”问题,还要从每个城市的特点出发,关注特定人群的住房需求,不能搞一刀切。

城中村改造:尊重历史,注重包容

     除了保障房建设,城中村改造是规划师们探讨的另一个热点话题。

     来自山西省规划院的宁学军强调,城中村改造应该充分尊重历史。他表示,现在很多城中村改造完以后,基本上只有高楼,以前的痕迹抹得一干二净,这恰恰忽视了对历史的尊重。无论是一个城郊村还是城中村,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和价值存在,一定要挖掘这些价值,把这些价值通过设计和规划保留下来。

     昆明规划设计院院长王学海指出,城中村的改造应鼓励自行更替,不要硬将农民“赶上楼”,可以让农民自发组织一个合作社,鼓励合作开发,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拆迁中的矛盾。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世华认为,城中村改造的一个主要难点在于村民、开发商、政府的利益相互纠葛。他建议,在城中村改造的同时,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重视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

     王学海说,城中村的改造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好的城市要有包容性,在大力建设城市硬件的时候,也应容许一些城中村自行改造和存在。“不能只盯着城中村的不好,实际上,有的城中村房屋已经成为社会自发形成的公租房,为中低收入者和外来务工者提供了栖身之地。”

城市设计:周到细致,以人为本

     “城市设计的内涵,就是为人们进行各种活动创造较佳环境的过程。”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沧杰呼吁,规划师眼睛往下看,看百姓的审美情趣,在其中提炼出城市设计思想。“设法使我们的周边环境,更加赏心悦目,更加有利于生活、生产,让城市更加适合民生。”

     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规划师王富海也持同样观点。他说:“城市不能只顾扩张、只顾GDP的增长、只顾打造华丽的场景,不能建造成只给游客开车观光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生活舒适便利,有归属感。”

     仇保兴举例说,我国城市交通设计方面,应“行人优先”。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能耗上升非常快,城市空气污染80%来自机动车尾气,这很大程度上是“城市规划要适应小汽车”观念带来的恶果。

     他还建议,我国可编制以“绿色交通”为主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包括修建“不可停车”的自行车道,并鼓励电动自行车的使用,因为它的能耗远小于摩托车,而且基本是“零排放”。

     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在公共场所建设无障碍设施、着力构建紧凑而适于步行的邻里社区、使无力购车的群体能便捷地出行……规划师们纷纷提出对策。

     城市设计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不求宏大华丽,但求周到细致。要把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满足不同群体需求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物质建设规划、物质环境改善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效结合起来,这才是人们需要的民生城市。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