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复习中,很多考生反映申论的复习是一个难点,不知该如何下手。考生可查看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提前复习教材(
http://www.chnbook.org/goods.php?id=46)学习掌握申论答题技巧。其实申论的答题主要在于材料的阅读与理解上,因此读懂材料的内在逻辑就是答题的基础。
申论材料是申论考试的载体,也是申论得分的王道。材料如此重要,因此,对材料做一个详细的剖析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ww.chinagwyw.org)分四个方面来阐述材料,希望通过文章表述,对材料的解析,能够带领大家驾驭申论材料,并且在今后的复习和备考中不再做迷途的羔羊。
首先,国考申论材料的来源。材料从内容上讲,主要有几类,第一类,政府的主要政策,水价调整、山西省煤矿改革、都是政府的重大政策。第二类,较比较重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可能和政府有直接的关系,也可能没有直接关系。2011年国考,考察到了黄河精神,其实就是社会现象。
其次,公务员省考申论材料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政府政策和社会现象都会成为申论材料,成为申论材料必须符合几个标准,第一,非敏感性,原则上敏感材料不考。比如钓鱼岛事件,绝对是不可能考的,里面涉及到了太多的敏感因素,直接涉及到了政府相关决策;甚至,在2009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考查了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和云南丽江群体性事件,2010年直接被取消了单独命题资格,这就是敏感性。第二,申论材料一般情况都具有消极性,主要用来反映不足和缺陷。比如说山西省煤炭资源改革,山西省煤炭资源有多、小、散、乱等情况,小煤窑到处都是,发生很多事件,这肯定属于坏现象对吧。再比如说,水价调整,外资企业进入以后,推动了我国水价上涨, 影响了低收入者生活水平,这几种都是反映社会坏现象的,申论材料中就会出现。第三个特点呢,就是辩证性特点。各位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申论材料主要用来反映坏现象,所以他一定具有辩证性的特点。比如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试卷,材料既描述了黄河是地上悬河,威胁着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提到政府植树造林治理黄河,提到王景治理黄河的成功案例。
再次,材料的内容类别。关于申论材料的内容划分,申论材料大体分三种,第一种,数据性材料。这种材料一段话都是在罗列数据,这叫数据性材料,第二种类型叫案例型材料。他讲一个故事,反映一种现象。 第三种叫观点型材料, 就是对某种现象进行分析、评论或发表观点的,观点型材料的表现形式有A、领导讲话,代表政府观点。B专家讲话,代表学界的独立思考 C名流讲话, 代表了各自的立场,D群众讲话,代表了人民的呼声。F政府的文件,代表了政府的权威看法。G法律条文。申论考试一般情况就是这三种类型,可以覆盖申论材料的90%以上。如果我们在考试时碰到非上述材料,我们要特殊处理。
第四,给定材料总体逻辑无论给定材料有多少字,他背后的总体逻辑一般情况下来讲就是几种。第一,叫争议性逻辑。争议性逻辑就是材料中围绕一个主要问题,重点讲了讲正反两方面都反映什么观点。2006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公平与效率问题就是争议性材料。第二种,叫非争议性,也叫常规型。为什么叫常规性,因为他出现的概率是最大的,95%以上的材料逻辑都是非争议性的,也就是常规性的。那常规性怎么组织逻辑,很简单,同样是围绕问题,它的重点不是讲正反双方的观点和理由,它的重点是讲影响、原因、对策。个别情况下还有第三种,就是混合型的,就是既有一部分讲的是争议,另一部分讲的是影响、原因和对策,比如2007年湖南省考,考的是北京市政府2006年颁发的烟花爆竹限制燃放政策,前半部分在争论,要不要由禁改限,后半部分就是讲政策实施后面临的很多问题,北京市政府采取的很多措施。这就是典型的混合型逻辑。第四种,是并列型逻辑,材料是按照并列关系安排材料。例如,2001年国考申论试卷,考查的是康泰克与PPA,就是典型的并列逻辑结构。材料主要围绕论述不同国家的反映和措施。这是最常规的考试方式。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5国家公务员申论指导:写好文章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