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大学生投毒事件

2013-09-04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说到申论,考生最喜欢问的一句话是,今年可能考什么。考什么就是申论考试的热点。这成为广大考生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对于申论热点的学习,考生们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积累,考生可结合国家公务员考试网(ww.chinagwyw.org)提供的申论热点进行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多注意里面的思维逻辑,分析方式,找到其中的规律特点。同时还要多看一些时政新闻,对当前社会上的事件有所了解,并在看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分析出其中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多做练习,看的多了,想的多了,再运用到实践中也就容易了很多。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系统介绍了申论常考题型及申论作答技巧,考生可通过教材系统复习。
  时事评论背景: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见诸媒体之后,关于20年前的清华大学朱令也再度进成为公众聚焦,这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对于大学生教育的关注。从之前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大学生犯罪事件的不断出现,也使得人们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等诸多知识以外的教育产生担忧。大学生本来应该是“天之骄子”,是“高材生”的代表,是知识分子,然而,近些年以来,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屡屡出现,使得许多人开始关注大学教育的问题。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大学生投毒事件”?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应当是包括知识、生命、生活、情感、人格、心理等一体的项综合教育。
  对此,着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虽然是个案,但从个案,应当反思背后的问题。一个社会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还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等,但我们在这些知识以外的教育上,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些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关注,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伤人伤己。”
  大学生犯罪除了个人因素以外,更多的是社会因素、制度因素。改革教育体制“重育分、轻育人”对遏制大学生误入歧途有直接的关联。
  目前的高等教育偏重应试型教育。大部分学校承担了知识教育的责任而忽视了心理道德的培养,即便是有一些学校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但实际上,也是把心理教育当做一种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的概念知识,甚至是通过考试来判定学生的学习状况。这种方式,其实不算是真正的心理教育,它对于学生的心理培育作用不大,最终只会变成一门新的课程、新的考试科目,而不是对学生心理的辅导、引导、培育。在家庭社会中,以分数论学习胜败,分数高的学生的形象永远是光鲜亮丽的,低分学生是受家庭和社会排斥的,这种社会风气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其实对大学生心理道德的讨论并不新鲜,每次出现恶性事件,总是要呼吁学校真正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但最后往往没办法真正改变现状,这是学校评价体系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改变“重育分、轻育人”的现状。
  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即要关注每个个体的个性、能力与素养。
  推进这样的教育,首先需要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不是把同学当竞争对手的教育,最终异化同学关系,甚至制造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其次,需要改变灌输教育模式,在教育中尊重每个学生个体,而不是以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为代价,让他们变为只会应试,却没有想像力、创造力。再次,扭转教育的功利化,为追求真理提高自我而学习。知识改变命运,不仅仅是通过教育增长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学习知识提高素质来改变命运。学校是为教育学生而存在的,并不是为追求社会利益。只有让大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才能摆脱功利的办学追求。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