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3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乳制品的“黄曲霉素门”正甚嚣尘上未得处理,奶企居然选择集体涨价,而且是在往年多见降价促销的元旦、春节消费旺季,实在有些不可理解。按照常理,处在信任危机之中的奶企,应该推出更多优惠举措以赢取消费者的信任;可是,奶企竟然选择了集体涨价,以抱团的方式来集体对抗消费者的用脚投票。
在往年的降价促销季,奶企逆向选择集体涨价,不仅显得怪异,而且已经涉嫌暗搞涨价联盟。价格主管部门,应该像当年重拳打击方便面协会一样,对奶企集体涨价进行立案调查,看看奶企“成本推动涨价”的理由是否成立,再看看众奶企在涨价动作上又为何如此整齐划一?这背后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涨价协议”?
就算并不存在涨价联盟,在CPI压力依旧高企的情势下,有关部门也应该“约谈”众奶企:公信力形象已经跌至谷底,怎么还好意思涨价?就不怕激怒消费者吗?当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本身无可厚非,只要没有集体涨价协议,自由竞争的乳制品市场上,消费者会对涨价行为作出理性的反应。毕竟,牛奶并非不可替代,大不了还可以自己打豆奶喝嘛。可问题是,涨价的理由不能稀里糊涂,你得拿出诚意和数据来告诉消费者为何涨价。
据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奶企成本增加可能有两个重要原因:今年以来国内乳企负面新闻不断,如学生奶事件等,这些负面事件爆发后,企业要花大力度去消除影响,这部分投入会很大;除此之外,为自家宣传产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大广告的投放力度,这都加大了企业成本支出——如果真是这样,看似矛盾的“公信力越差越涨价”,也就不难解释了;因为,信誉危机越多,越要花钱公关,而这部分成本增加正是涨价的理由所在。
换言之,奶企屡出质量问题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利益,企业被迫增加公关成本和广告支出,最后也都反馈到涨价上来,再次伤害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先是要你的身体埋单,然后又要你的钱包埋单;搞来搞去,奶企质量事故频发,最后居然全是消费者来承担责任,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基于此,价格主管部门更该严查,奶企危机公关成本,没有理由再让消费者来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