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公务员考试B类申论真题特点

2013-03-11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已经落下帷幕,虽然本次B类试卷仍然沿袭了前两年的命题形式,材料字数和题目数量都没有太大变化。但是,从主题的选取、到材料的内容和逻辑组织上却有了明显的不同。
  变化一:材料主题从社会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此次B类试卷最大的变化之处就在于材料主题的选取从社会领域转向了政治领域。
  前两年B类试卷材料主题的选取集中在中观层面的社会领域:11年为财富观,12年为志愿服务;而此次的主题却为“公共政策科学化”,很明显这是政治领域,与前两年A类试卷材料主题的选取是保持一致的。
  这一不同之处,就要求报考B类岗位的广大考生不仅是要关注当前社会领域的重大问题,更是要深入了解其政策层面的支撑,这一潜在的要求也进一步加大了答题的难度。
  变化二:选取材料内容由小见大
  材料从小角度切入去透视大问题,而不再是一上来就以案例的形式去大范围铺开内容。
  从最早的理论观点的大段堆砌,到后来的案例型材料的大篇幅出现,再到现在仅以“黄金周”这两则较小角度的案例贯穿全文,并且还能将观点、理论隐藏于其中,此次上海市考进一步突出了自身的不同和特色:从黄金周这一小角度切入,去把握公共政策制定科学化这一大问题。上海市考一直都在从国考和其他地方公务员考试中学习和吸取经验,不断尝试新的命题方式,但同时又会坚持保留自身特色。
  材料内容的以小见大,就要求各位考生同样能够透过材料的小角度,窥见其中的大问题。
  变化三:材料组织在整体常规型逻辑的基础上增加争议型逻辑
  此次B卷考试的材料组织在整体常规型逻辑的基础上增加了争议型逻辑,不同于历年考试的常规型逻辑。
  B卷材料都是在谈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从整体上看起来是常规型逻辑,但是,材料中占最大篇幅的“十一”和“五一”黄金周案例的材料却是由不同的观点构成的,这是争议型逻辑。可见,整则材料是常规型逻辑内含争议型逻辑的特殊逻辑结构。另外,此次B类试卷在逻辑组织上也一改前两年的分总结构,即开篇通过大量案例罗列问题,再谈好现象,最后以权威性话语点名主题的材料组织方式,而以总分总结构组织材料,即开篇开门见山给出整篇材料的主题,然后围绕“十一”和“五一”黄金周这两则案例谈具体问题,最后以十八大的报告结尾,再次提到主题。
  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阅读材料和解答问题过程中始终不忘主题,切勿陷入对具体问题就事论事之中。
  最后,要想答好上海市考的B类的题目,就要真正把握住上海市考命题特点,既要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政策层面支撑,还要能够以小见大,更要在阅读材料和解答问题过程中始终不忘主题,这样才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