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范文:教师节送礼现象

2013-09-07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事件概述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985年9月10日,全国的教师们迎来自己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每年的教师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成为人们向教师集中表达礼赞与祝福日子。从高层看望,到官方表彰;从各界共祝,到学生感恩;教师享受着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应有的礼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节的传统味道似乎也变得有些异样,成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较量。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什么礼,成为不少家长的心病。对家长来说是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对老师来说是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每年的这个时候俨然变成“家长劫”和“教师结”。
  相关评论
  1.《南方日报》李晓玲:一到过节,总有媒体出来苛责一些老师披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外衣,私下里却干着收受家长贿赂、不平等待人的勾当。看来,这其中也有冤情。有的老师是被迫收礼了,他们自己也很无奈
  笔者从佛山一些学校了解到,一些老师过节收礼,面临两难处境:家长所送礼物多为水果、礼券,不算贵重,老师怎么办?拒收,让家长下不来台,他们反而更担心老师是不是嫌礼轻了,以后对他们的小孩不好;收了,增加自己的负担,实在不知道还应该怎样做才是对他的小孩更好。当然,这是排除个别的确贪图家长送礼、师德不正的老师在外
  其实,多数老师都是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他们也是从学生时代一步步升学最终走上老师这个岗位的,请家长们多给他们一些信任,相信他们做过学生,也知道该怎样对待学生。很多家长其实也并不想送礼,只是害怕其他的家长送礼唯独自己不送不好。
  在此,笔者借南京那位老师的一句话,呼吁家长们从第27个教师节开始,不要再给老师们送礼了。请节约自己的金钱,请给正在读书的孩子们作一个榜样,请给孩子们的老师一份彻底的信任。
  2. 《华西都市报》曹林:教师节,不少家长为如何给老师送礼而纠结,其实不少老师也在纠结。近日西祠上一则《斗胆从教师的角度说说教师节送礼》的帖子一经出炉,就受到热议。发帖人是南京一小学老师,她发帖呼吁家长教师节别送礼。(综合近日媒体报道)会有人把“教师节别送礼”的呼吁当真吗?不会的,准备送礼的家长们,不会去认真看这样一个苦口婆心情真意切的帖子,而是看社会整体的氛围,看日常经验中所映射出的世相。他们会跟着生活感觉作出选择,而不是听信一种道义感召。“礼多人不怪”,他们宁愿送礼可能会冒犯师道尊严,也不愿因不送礼而得罪一个老师。
  这就是异化的社会下,一种集体焦虑。权力变现已成为一种常态,教育行业并非真空,甚至因为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教师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加上老师对学生支配性的权威,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将这种权力变现为利益的职业资本。于是送礼在这个行业更加普遍,已成为一种人人觉得天经地义的民俗,而丝毫没觉得不妥。送的人觉得应该,收的人觉得太应该了。
  这种情况下,送的礼,不仅仅是一种礼,而是当前社会生态下的一种仪式。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以致教师必须收了,送礼者才会觉得有安全感;而收的人更是心安理得,人人皆如此,丝毫没觉得这有损师德。不收礼的人,反而会害怕被同行当成异类,被排斥。这种生态,跟官场某些习气是同源同构的。
  虽然内心反对送礼,可一旦落实到行动中,便都会默默地去送礼,每个人都这样,就形成沉默的螺旋。比如做企业的与当官的,如果商人不送礼,就会觉得非常不安;比如病人与医生,如果不送个红包,上手术台没准都怕自己下不来。我们都有着这种人格分裂,一边咬牙切齿地反对腐败,可当涉及自己利益时,不得不去找关系。
  3.《大众日报》鲍华明:教师节“送礼”蔚然成风,当然不是从“传道授业”的职场上最早开始的。从官场上的权与势,到商场上的利与益,“礼”早已脱离了它原始的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礼”性质的转变是社会逐利风气盛行的必然结果。家长送礼的出发点当然还是为了孩子,然而,想通过礼品,也就是通过物质的转让或金钱的付出来换取孩子成功的未来,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不正确的。送礼,孩子不但没有成为受益者,反而成了受害者。他们原本质朴且纯洁的心灵会受到伤害,品德也会被不良风气所沾染,尚未完全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家长们为送礼而发愁,其实老师们也为收礼而苦恼。对于绝大多数的老师来说,最大的职业荣誉感是学生的喜欢和尊重。然而,面对家长摆放在面前的礼品,不收下,怕被家长理解为轻视,老师也觉得“难做人”“收不收都不对”;可一旦收下,师生的关系却不知不觉变了味:别扭、尴尬、无奈,总之难以言述。当“情意重”无法用“礼轻”来表达,长此下去,教师节送礼的原有的淳朴的情感实质必将会变成变了味的交易性质,尊师重道的传统意义自然也就会消失殆尽。教师节送礼,是家长教师在当下的社会大环境下的“身不由己”。所以,要杜绝这一风气,并不是单就在老师或是家长的一方做工作,而应该从双方面作出考虑。我们单纯地从其中一方来进行“阻截”,那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要真正遏制这样的风气盛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自律,甚至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随着教师节的临近,家长们在送不送礼,送什么样的礼等问题上变得很纠结,这不仅是家长的难题,对于教师来说,也成为一种负担。对于教师节送礼这种现象,我认为应当具备一个正确的认识,用正确的认识去指导正确的行为,维护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意义。
  教师节送礼现象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逐利风气盛行,家长随波逐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功利化思想的不断弥漫,为社会带来一些不良风气。家长在这样的环境中,缺乏辨别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认为教师节大家都给孩子老师送礼,自己不送不合适,不仅给自己带来烦恼,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歪风邪气的蔓延,尊师重道的传统意义消失贻尽。
  第二,家长的普遍心理是为孩子好。他们认为送礼行为会带来老师对孩子的“特殊待遇”,最终促进孩子的快速成长和健康发展。殊不知,他们的行为会使孩子原本质朴且纯洁的心灵受到伤害,品德也会被不良风气所沾染,尚未完全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是相当不利的。
  第三,学校、教师、家长之间对于送礼现象,没有形成有效抑制的联动机制,因此无法对教师和家长的行为形成约束力,也无法有效遏制送礼现象的发生。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对于国家而言,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广大群众宣传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内涵及意义,对于送礼现象,给予批评,并借助各种舆论媒介针对广大学生家长的心理做疏导,使他们不为不良风气所影响,运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学生学习问题。
  第二,对于家长而言,以身示范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仅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所谓的人才是“德才兼备”,其中“德”字为先,做大事的基础是“修身”,可见要想孩子学习好,首先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第三,全体社会广泛参与,在学校、教师、家长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将教师收取礼品行为纳入教师个人及学校考评负面因素,广泛发动群众进行监督,从根源上遏制教师节送礼现象。
  家长和学生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寄一张贺卡,送一束鲜花,我认为这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可,但如果将教师节演变成家长的“送礼节”,家长在送与不送、送多送少之间徘徊攀比,这就属不正常现象了。无论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教育孩子都要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把这些不必要的心思花费在如何教育好孩子上,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