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1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多种矛盾,其中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同政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所谓社会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有成员均等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如义务教育、国防、外交、公共卫生等。本文所说的公共产品,主要是指教育、医疗卫生、居住、就业和社会保障等。
一、矛盾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我们不仅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根据国际经验,一国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期,也是该国公共产品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人们已由对满足温饱的需求转变为对教育、医疗、居住、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强烈需求。但是,我国经济28年的高速发展并没有相应带来政府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高投入,相反却出现了社会公共产品投入逐年降低的现象。近年来,我国每年在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逼近世界倒数第一,这与我国的经济总规模位居世界第四、外汇储备总额高居世界第一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我国这些年来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为代价的。这就导致了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同政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第三,各级地方政府热衷于见效快的“政绩工程”,而不热心于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1994年分税制改革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中央实现了财权的集权和事权的分权。但由于地方政府支出责任的加大和收入资源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严重短缺。
三、对策思考
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拉大了社会成员间的差距,引发社会不公平。同时,它不仅侵蚀了公民共享的基本权利,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矛盾,责任主体在于政府,政府应该怀着高度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解决。
第一,改变以往的政策导向。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坚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现代社会,政府的职能应更多地放在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产品上,而不是直接抓经济。政府所要做的应该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有的法制、政策、治安等社会环境。
第三,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主要应加快以下三方面的改革:一是要建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硬约束机制,加强政府对社会公共产品开支的提供力度和有效监控;二是要规范政府自身的行为,通过改革减少政府的行政开支,把节约出来的资金用于增加社会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入;三是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变公共服务提供的手段,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以提高民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第四,花大力气、下大决心解决城乡公共产品结构失衡的问题。应尽快把社会公共产品覆盖到农村和农民。这既是公共财政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产品本质属性的回归。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应该尽快由依靠农民自身向以国家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政府必须通过加快对广大农村公共产品的补偿性供给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
第五,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责任。在当前的情况下,政府主要应明确以下四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制定公共服务的规划、政策和标准;二是提供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三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四是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监管,包括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第六,创新公共服务体系。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事业单位,确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七,抓紧制定出解决矛盾的整体战略。也就是说,要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政策、范围、边界、政府能力等进行科学的总结和评估,制定出符合目前我国改善和发展公共服务的思路和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