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申论热点:建立突发公共安全应急机制(一)

2013-06-18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一、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及危害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新闻链接: 8月12日电“莫拉克”台风给台湾带来50年首见超级豪雨,雨势带来惨重灾情,根据台湾官方最新通报的数据,截至今天中午12时为止,“莫拉克”共造成全台湾67人死亡(包括上午发现的3具救灾直升机机组员遗体)、61人失踪、45人受伤。

 

台湾灾害应变中心今天表示,截至12日12时,“莫拉克”累计造成农业损失新台币88亿4952万元;不含设施农林渔牧产物损失也达78亿3051万元,是近19年来风灾损失第二高。

 

县市农业损失前5名依序为屏东县25亿余元、高雄县14亿余元、台南县13亿余元、台东县7亿余元、嘉义县6亿余元。项目分类前3名损失依序为渔产33亿余元、农作物31亿余元、畜禽12亿余元。

 

(二)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新闻链接:2009年6月5日上午8点半左右,四川成都9路公交车在川陕立交下桥处发生燃烧,造成27人遇难74人受伤。7月2日该案告破,系故意放火案,犯罪嫌疑人张云良已当场死亡。

 

(三)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新闻链接: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由美国回四川探亲的一名中国留学生11日被确诊为我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此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

 

胡锦涛强调,鉴于当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蔓延,我国也发现首例输入性确诊病例,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继续抓紧做好应急响应的各项工作,科学、有效实行卫生防范措施,全力制止疫情在我国传播,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新闻链接:新华网乌鲁木齐7月6日电 7月5日20时左右,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截止到23时30分,已有多名无辜群众和一名武警被杀害。

据了解,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近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煽动闹事“要勇敢一点”、“要出点大事”。7月5日20时左右,一些人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解放路、大巴扎、新华南路、外环路等多处猖狂地打砸抢烧。截止到23时30分,已造成多名无辜群众和一名武警被杀害,部分群众和武警受伤,多部车辆被烧毁,多家商店被砸被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指出,事实表明,这是一起由境外遥控指挥、煽动,境内具体组织实施,有预谋、有组织的暴力犯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调集警力处置。目前,事态已经得到控制。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达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说,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

 

此外,有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在处理过程中当地政府又存在"捂盖子"的行为,例如广西南丹县的矿井事故。当此类事件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之后,政府的公信力会遭受严重损伤。总而言之,这类损失虽然是软性的、不可量化的,但其伤害和长远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直接损失。

 

二、原因

 

我国原有应急措施存在弊端:

 

(一)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

 

虽然此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二)信息管理系统落后

 

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考试大网站整理

 

(三)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三、对策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一)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三)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四)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  

 

(五)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六)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公务员教材中心:2013年山东公务员复习教材火热销售中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