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随手拍该不该被否定

2013-12-11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近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通过官方微博就去年在微博上兴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行动发声。该微博表示,自这一网民自发行动开展以来,“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建议“发起人一定要谨慎从事,不能让爱心廉价支付,更不能让无辜者心灵受伤。社会需要爱心,同样也需要尊重”。
  关于“随手拍”,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随手拍”一方面见证了公民精神的成长。
  “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行动经历过如潮掌声,也曾陷入法律和伦理的争议,此次公安部的表态似乎更加重了人们对其效果的质疑。但笔者认为,这一行动并非一无是处,它至少见证了民间公民精神的成长,为更好地解决公共难题提供了启示。
  在我们批判“老人倒地没人扶、小孩落水没人救”道德困境的今天,在我们慨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当下,“随手拍”展现出来的网民参与热情显得弥足珍贵。尽管需要反思与热情相伴的盲目与冲动,但我们更应小心呵护和培育这种公民意识。
  从大量社会名人的积极参与,到多个慈善基金的加入,再到各地公安部门的积极关注,“随手拍”不但将儿童乞讨这一社会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且动员和凝结起了多方合力。也许从结果上看并未能创造“微博打拐”成功的网络奇迹,但民间力量敦促政府改善儿童成长环境的能量可见一斑。
  当然,这场“民间公益演练”也提醒我们,对于汇聚了民意的网络行动,仅有公民精神是不够的,需要对参与热情进行理性引导,更需要政府的接棒。只有民间和政府携起手来,那些隐藏或搁置的社会积弊才能找到最合理的解决之道。
  但是,“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这个结果出乎意料也令人沮丧。有人说“随手拍”行动错了,有人说公安部的表态泼了冷水、引发消极情绪,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
  首先,不能抹杀“随手拍”的正面意义。无论是引起社会对乞讨儿童的巨大关注,还是民间力量广泛参与公益的热情,都值得我们给予肯定。任何一项社会公共事务,都有赖于每一点每一滴民间力量的推进与参与。任何一个社会公共难题,都需要社会多方合力才能圆满解决。由学者发起,以微博为平台并由广大网友参与的“解救”行动,虽然没有拍到被拐儿童,却把新传播技术引入公共事务管理中,让拐卖儿童、乞讨儿童等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其次,作为解救拐卖儿童、救助乞讨儿童的责任主体,政府如何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社会力量又如何协助政府,是“随手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每一个乞讨儿童的背后,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都有一个家庭生计的维艰。因此,政府部门不仅要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的犯罪行为,更要将流浪乞讨儿童纳入社会管理的规划,而不是听之任之。政府部门不仅要建立起更加成熟有序的民间参与平台,更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大解救力度,让被拐卖的儿童、流浪乞讨儿童,摆脱被操控的悲惨命运,过上正常的、更加幸福的生活。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