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之逻辑判断题型分析

2013-07-30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逻辑判断是指根据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使用一定的推理方法,最后得到结论的严密的理性思维过程。

  在公务员考试当中,逻辑判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社会、思维、自然等各个领域。其表现形式为:每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考生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答案。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逻辑判断考查的是考生对信息的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在本部分,我们列出了在做题之前应当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许多题凭着感觉去做也能做对,但是感觉往往是不可靠的。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逻辑判断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必然的规律,考生如果掌握了其中的基本知识,例如对当关系以及复合命题的推理等知识点,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将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建议考生通过掌握本节的核心知识,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思路,从而提高答题水准。

  一、直言判断推理及三段论

  (一)直言命题及其类型

  从其形式上而言,直言命题是主谓式命题,它断定了某个数量的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直言命题也叫性质命题或者直言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直言命题由主项、谓项、量项和联项四部分组成。如果主项是普通词项,通常用大写字母S表示;如果主项是单称词项,即专名和摹状词,则用小写字母a表示。谓项用大写字母P表示。

  【举例说明】 所有的学生都是努力的。

  有的人不是好人。

  上面两句话都是直言命题。

  根据所含联项和量项的不同,可以把直言命题分为六种类型:

  (1)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都是P,记为SAP,缩写为A;

  (2)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都不是P,记为SEP,缩写为E;

  (3)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记为SIP,缩写为I;

  (4)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记为SOP ,缩写为O;

  (5)单称肯定命题:a(或某个S)是P,缩写为SaP;

  (6)单称否定命题:e(或某个S)不是P,缩写为SeP。

  【举例说明】 “A”—— 所有的冠军都是最优秀的;“E”——所有的迷信都不是科学;

  “I”——有的人是从事编辑工作的;“O”——有的运动员不是大学生。

  单称肯定:关妮是一个大学的艺术团团长;单称否定:张克不是技能最好的职工。

  (二)直言命题中词项的周延性

  直言命题中的词项是指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在直言命题中,如果断定了一个词项的全部外延,则称它是周延的,否则就是不周延的。因此,只有在直言命题中出现的词项,才有周延与否的问题。并且,词项是否周延,只取决于某个直言命题对其外延的断定,也就是取决于该命题本身的形式。

  关于词项周延性,有如下结论:

  (1)全称命题的主项都是周延的;

  (2)特称命题的主项都是不周延的;

  (3)肯定命题的谓项都是不周延的;

  (4)否定命题的谓项都是周延的。

  把这四条结论应用于A、E、I、O四种命题上,得到表1如下:

  表1

  命题类型主项谓项SAP周延不周延SEP周延周延SIP不周延不周延SOP不周延周延逻辑判断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它的结论是从前提中抽引出来的,因而结论所断定的不能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这一点在直言命题推理中的表现,就是要求“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推理的有效就得不到保证,会犯各种逻辑错误。

  例如:从“所有的人都是动物”就得不出“所有的动物都是人”,因为在前一命题中,“动物”是肯定命题的谓项,不周延;而在后一命题中它是全称命题的主项,是周延的,所以不能从前一命题推出后一命题。

  (三)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在语言学上都是语词,都表达着概念,而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是指有相同素材(即有相同主项和谓项)的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关系。如果没有相同的主谓项,则无法比较它们的真假。可以把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概括为四类,即反对关系、差等关系、矛盾关系和下反对关系。

  1.反对关系。指A与E的关系,它们之间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于是,若一个为真,则另一个必为假;若一个为假,则另一个真假不定。

  例如:已知“所有的动物都能行走”为真,可以推出“所有的动物都不能行走”为假;但是,从“我们中所有的人都是北方人”为假,却不能推出“我们中所有的人都不是北方人”的真假来。

  2.差等关系。亦称“从属关系”,指A与I、E与O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同质(同为肯定或否定)的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之间,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如果全称命题为真,则相应的特称命题为真;如果特称命题为假,则相应的全称命题为假;如果全称命题为假,则相应的特称命题真假不定;如果特称命题为真,则相应的全称命题真假不定。

  例如:如果“有的书没有价值”为真,那么从逻辑上不能知道“所有的书都没有价值”的真假;但是如果前一个命题为假,那么后一个命题必为假。

  3.矛盾关系。指A与O、E与I的关系,它们之间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因而必有一真,也必有一假。于是,由一个为真,就可以推出另一个为假;由一个为假,就可以推出另一个为真。

  例如:由“所有金子都是闪光的”为真,可以必然推出“有些金子不闪光”为假;由“有的哺乳动物是卵生的”为真,可以必然推出“所有哺乳动物都不是卵生的”为假。

  有时我们也撇开真假概念,用否定词、等值关系把矛盾关系表述如下:

  ①“SAP”等值于“并非SOP”;

  ②“SEP”等值于“并非SIP”;

  ③“SIP”等值于“并非SEP”;

  ④“SOP”等值于“并非SAP”。

  这里所说的两个命题等值是指:两个命题的形式可能不同,但表达的逻辑内容是相同的,即它们恒取相同的真假值。

  4.下反对关系。指I与O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于是,由一个为假,可以必然推出另一个为真;但从一个为真,不能确切地知道另一个的真假。

  例如:已知“有些中国人是大奖获得者”为假,则可以推出“有些中国人不是大奖获得者”为真;但是从“有些花朵是有毒的”为真,却不能推出“有些花朵不是有毒的”的真假。

  可以用图1来表示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图1被称为“逻辑方阵”或者“对当方阵”。SAP反对关系SEP差等关系矛盾关系矛盾关系差等关系SIP下反对关系SOP图1逻辑方阵(对当方阵)

  一般把单称命题作为全称命题的特例来处理。但是,在考虑对当关系(即真假关系)时,单称命题不能作为全称命题的特例。如果涉及有同一素材的单称命题,那么以上所述的对当关系要稍加扩展:单称肯定命题和单称否定命题是矛盾关系;全称命题与同质的单称命题是差等关系;单称命题与同质的特称命题也是差等关系,但与不同质的特称命题是下反对关系;单称命题与不同质的全称命题是反对关系。

  【举例说明】某公司共有包括总经理在内的20名员工。有关这20名员工,以下三个断定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Ⅰ. 有人在该公司入股。Ⅱ. 有人没在该公司入股。

  Ⅲ. 总经理没在该公司入股。

  根据以上事实,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 20名员工都入了股B. 20名员工都没入股

  C. 只有一人入了股D. 只有一人没入股

  【例证分析】这是个有关直言命题之间对当关系的考题。“有人在该公司入股”和“有人没在该公司入股”之间是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三个命题中仅有的那个真命题就在它们中间,先假设如果Ⅰ为假,可知Ⅱ为真,那么Ⅲ此时也为真,与题干条件不符,则可以证明Ⅰ为真,Ⅱ为假,Ⅲ也为假。即可以推出总经理在该公司入了股,并且所有员工都在该公司入了股。由此确定选项A是真的。正确答案为A。

  (四)三段论

  1.三段论的定义。所谓三段论,就是由一个共同词项把两个作为前提的直言命题联结起来,得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作为结论的推理。三段论由三个直言命题构成,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结论的主项是小项(用S表示),含有小项的前提是小前提;结论的谓项是大项(用P表示),含有大项的前提是大前提;两个前提共有的词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

  例如: 凡是真理都是正确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理;

  所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正确的。

  这就是一个三段论。它的两个前提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词项“真理”,并且以此词项作为媒介,把两个命题“凡是真理都是正确的”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理”联结起来,推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正确的”这一结论。在这个三段论中,“正确的”为大项(P),“真理”是中项(M),“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小项(S)。

  2.三段论的一般规则。要想使一个三段论有效,就必须遵守一般规则。三段论的一般规则有如下七条:

  规则1:在一个三段论中,有而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三段论实际上是通过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分别与大项(P)和小项(S)发生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关于小项与大项之间关系的结论。若没有中项,就推不出任何结论来。正是在这种意义下,我们说中项是联结大项和小项的桥梁或媒介。只有三个概念分别出现两次时,才能构成三个命题,多于或者少于三个概念都不能构成或者不只构成三个命题。常见的“四词项错误”,或称“四概念错误”的情形是:在大、小前提中作为中项的语词看起来是同一个,但却表达着两个不同的概念,因而这个三段论事实上含有四个不同的项,严格说来就没有中项,也就没有联结大项和小项的桥梁和媒介,结论的得出就不是必然的。这种错误叫做“四词项错误”,或称“四概念错误”。

  规则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三段论是凭借在前提中的桥梁、媒介作用得出结论的,即大项、小项至少有一个与中项的全部发生关系,另一个与中项的部分或者全部发生关系,这样就能保证大、小项之间有某种关系。否则,大、小项都只与中项的一部分发生关系,这样就有可能大项与中项的这个部分发生关系,而小项则与中项的另一部分发生关系,结果是大项和小项之间没有关系,得不出必然的结论来。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为“中项两次不周延”。

  请看下面的一个三段论:

  教授都是老师;

  小张是老师;

  所以,()。

  这个三段论是无法得出确定结论的。原因在于作为中项的“老师”在前提中一次也没有周延(在两个前提中,都只断定了“教授”、“小张”是“老师”的一部分对象),因而“小张”和“教授”究竟处于何种关系就无法确定,也就无法得出必然的确定结论。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就要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这样的推理就是不合逻辑的。

  规则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是“周延不当”,具体有“小项周延不当”和“大项周延不当”两种表现形式。

  例如: 樱花是植物;

  丁香花不是樱花;

  所以,丁香花不是植物。

  在这个三段论中,大项“植物”在大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周延,犯了“大项不当周延”或“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规则4:从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任何确定的结论。

  如果两个前提都是否定的,这就意味着大项和小项都至少与中项的部分或者全部不相交,这样就不能保证大项和小项由于与中项的同一个部分相交而彼此之间发生关系,中项起不到联结大、小项的桥梁作用,大项和小项本身就可能处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从而得不出确定的结论。

  规则5:①如果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是否定的。

  如果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根据规则4,另一个前提必须是肯定的,这就意味着:大项和小项中有一个与中项发生肯定性的联系,另一个与中项发生否定性的联系。于是,与中项发生肯定性联系的那一部分和与中项发生否定性联系的那一部分之间的联系,必定是否定性的,所以结论必须是否定的。

  例如:一切有神论者都不是唯物主义者;某人是有神论者;所以,某人不是唯物主义者。

  在这个推理中,大前提是否定的,所以,结论也就是否定的了。那么,为什么结论是否定的,前提之一必然是否定的呢?这是因为,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一定是由于前提中的大、小项有一个和中项结合,而另一个和中项排斥。这样,大项或小项同中项相排斥的那个前提就是否定的,所以结论是否定的则前提之一必定是否定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就意味着它否定了包含关系。但是,肯定的前提则是反映了包含关系,因此,由两个肯定的前提推不出否定的结论。

  ②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必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

  既然结论是否定的,大项和小项之间发生否定性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是通过中项的媒介作用建立起来的,那么这两个词项中必定有一个与中项发生肯定性关联,另一个与中项发生否定性关联。所以,前提必定有一个是否定的。由两个肯定的前提推不出否定的结论。

  例如: 有些动物是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胎生动物;

  所以,有些胎生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这个例子就违反了这条规则,从两个肯定的前提中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因此是不正确的推理。

  规则6:从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规则7:如果两个前提中有一个特称,结论必然特称。

  【举例说明】王晶:李军是优秀运动员,所以,他有资格进入名人俱乐部。

  张华:不过李军吸烟,他不是年轻人的好榜样,因此李军不应被名人俱乐部接纳。

  张华的论证使用了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Ⅰ.有些优秀运动员吸烟。

  Ⅱ.所有吸烟者都不是年轻人的好榜样。

  Ⅲ.所有被名人俱乐部接纳的都是年轻人的好榜样。

  A. 仅ⅠB. 仅Ⅱ

  C. 仅ⅢD. 仅Ⅱ和Ⅲ

  【例证分析】张华的论证包括两个推理:一个推理是从“李军吸烟”,推出“李军不是年轻人的好榜样”,这里若补充选项Ⅱ作为前提,能构成一个有效的三段论;另一个推理是从“李军不是年轻人的好榜样”推出“李军不应被名人俱乐部接纳”,这里若补充选项Ⅲ作为前提,能构成一个有效的三段论。张华的论证显然不需要假设选项Ⅰ作为前提。所以,正确的答案是D。

  3.三段论的省略形式。三段论的省略形式,是省去一个前提或结论的三段论。

  例如:“你是学习委员,所以你应当名列前茅。”这就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学习委员都应当名列前茅”的省略三段论。

  省略三段论也可以是省去小前提或省去结论。由于省略三段论中省去了三段论的某一构成部分,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隐藏各种逻辑错误。比如,有人这样说:“我又不是当翻译的,我不需要学好外语。”这就是一个其中隐藏着逻辑错误的省略三段论。当补充上省略的部分后,其中的错误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三段论的完整形式是:“凡是当翻译的都需要学好外语,我不是当翻译的,因此,我不需要学好外语。”这个三段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违反了“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命题”的规则,因而在结论中也就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

  有时需要把省略三段论补充成完整的三段论,然后看其前提是否为真,推理过程是否有效。有效的检查方法是把被省去的部分补充起来,将它复原为完整的三段论。补充的过程和程序是:首先,判明在省略三段论中哪一个命题是结论。这一般可以根据表达命题的语句的语言标志(在“因为”后面的命题是前提,在“所以”后面的命题是结论)或上下文的联系来判定。当然,如果根据上述方法仍找不出结论,那么它很可能就是省去了结论部分的省略三段论。然后,要找出大前提或小前提。结论一旦判明,根据三段论结构的定义,便可确定作为主项、谓项、中项的概念以及作为大小前提的命题的构成情况了。第三步,依据一定的三段论格式,复原为完整的三段论。在做了这些工作后,我们便可根据三段论的规则来检查这些推理是否正确了。

  【举例说明】有些导演留大胡子,因此,有些留大胡子的人是大嗓门。

  为使上述推理成立,必须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A. 有些导演是大嗓门B. 所有大嗓门的人都是导演

  C. 所有导演都是大嗓门D. 有些大嗓门的不是导演

  【例证分析】如果补充A或D到题干,所构成的三段论的两个前提都是特称的,根据规则6,都推不出结论;而如果补充B到题干,所构成的三段论犯了“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错误。而如果补充C到题干,得到的三段论是:

  所有导演都是大嗓门;

  有些导演留大胡子;

  所以,有些留大胡子的是大嗓门。

  这是有效三段论。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辽宁省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之定义判断题型分析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