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3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时事热点:用理财产品“敛钱”无异于“饮鸩止渴”
一方面是银行资金压力“山大”,另一方面则是大量银行理财产品“年化利率”节节攀升。记者对这一情况进行深入采访时发现,理财产品利率“节节攀升”的背后,是银行为规避“钱荒”采取“饮鸩止渴”的方式,反而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居民理财投资的风险。
今年一季度以来,随着中央稳健货币政策的坚定推行,越来越多的银行日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与资金压力密切相连的,则是众多银行纷纷出台“高额理财产品”,承诺“保本”,承诺“高收益”。
广西南宁市一家长期从事金融证券交易的业内人士蔡志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10年开始,理财产品的回报率可谓是节节攀升,最初的年化利率仅仅是高于银行基准利率,2012年就提高到年化利率为5%左右。本周以来,一些银行发行的35天理财产品,收益甚至高达6.5%。
理财产品的风险日益暴露,是居民投资过程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早在2012年,中国银监会就对全国范围内疯狂发行的理财产品问题提出警告,认为个人理财产品销售中存在四大“漏洞”:一是风险提示不主动,以“高收益”掩盖“高风险”;二是业务场所不规范,将理财产品等同于柜面业务;三是宣传材料不充足,采取“内部传阅”的方式;四是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多数银行未对购买理财产品者进行适合度、风险承受力的评估。
时隔一年之久,桂林银行业金融机构一位姓刘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城商行领域内销售理财产品仍然是采取‘内部锁定’的方式,即银行董事长、行长等高管层带头购买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然后释放消息给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高层和中层人员,从而‘锁定客户’,推销过程中,风险提示是一点也没有。”
南宁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零售部客户经理张婉春向记者透露,由于前期的理财产品已经进入“兑付期”,资金不足导致银行面临比较大的压力,这就需要通过持续扩大理财产品的期数规模和收益回报来吸引更多客户跟进。她说:“这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只要银行不出大的问题,7月份央行开闸放水,银行就不会再缺钱。”
广西银监局的资深监管人员提醒消费者注意:“理财产品的购买如同购买股票一样,有涨就必然有跌,银行希冀通过发行更高额度的理财产品,从消费者手中‘敛财’来渡过难关的办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只有回归银行发展的本源,找准自身的定位,挖掘市场潜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稳定健康发展。”
推荐内容:
【辽宁省政法干警】笔试辅导课程
【辽宁省事业单位】笔试辅导课程
【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
【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招生简章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辽宁人事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