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1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例题1】山体滑坡、矿难瞒报、塑化剂、速生鸡……一起起牵动老百姓“神经”的热点事件发生后,多数地方在处理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导致产生“烂尾新闻”。对此,谈谈你得看法?
【参考答案】
近年来,每当发生热点事件,一些地方选择“迅速表态”,并表示要严肃处理,然而追责渐无音讯,调查难觅踪影,导致产生“烂尾新闻”。其实,这些“烂尾新闻”的产生总跳不出一些套路。
一种是,“第一时间”回应,事件真相却“雾里看花”。“塑化剂”、“毒胶囊”引发极大关注,然而时至今日,酒类中塑化剂的限量国家标准仍未出台,保障消费者安全依旧靠企业自律。部分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毒胶囊”,污染链到底有多长,流向了哪里,事件真相的调查也远未水落石出。
另一种是,号称“严肃查处”,调查结果却迟迟不见公布。山西长治发生的苯胺泄漏事故已经过去半月,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波及3个省,污染损害至今没有确切评估,相关责任人的调查也没结果。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因给情妇写离婚承诺书被相关部门调查,一个半月后,结果仍未公布。
此外,还有一种,处置罔顾民意,事后道歉“一笔勾销”。未经遇难者家属签字同意,云南省镇雄县山体滑坡事故中的46名遇难者遗体就被火化。事后,当地政府“诚恳道歉”,县民政局及殡仪馆“书面检查”,责任追究还未启动。“速生鸡”事件,肯德基一份“道歉”就将监管部门职责缺位一笔勾销再无下文。
缺乏严厉问责,让调查等流于形式是导致“烂尾新闻”产生的主因。在很多人看来,诸多事后的举措,都是平民愤的“积极应付”,根本不是真正解决问题。从公众一边倒的态度不难看出,要想真正让“烂尾新闻”绝迹,根本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相关部门要拿出诚意,而不是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企图忽悠公众,蒙混过关。
其实,每一次热点事件,民意都有具体指向,比如惩治腐败,或者调查真相。公众不仅期待“烂尾新闻”问题能得到解决,更想借此重申一个常识:民意乃立国强邦之基,不可无视,更不可忽悠。当下,公平、正义等价值诉求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关乎公共利益的热点事件如果没得到合理解决,对社会,对民心都是巨大的伤害。中 公教育专家认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将目前立足于应急反应、危机管理的思路,调整到长效管理、常态治理的步调上来。热点事件一经媒体或网络曝光并发酵,不应该是想着如何在第一时间平息、封堵,或者是程式化地表示“迅速调查”,而是应该认真启动调查程序,排除各种干扰,查明事件真相,给社会公众一个负责任的说法。还应该在不触及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调查过程要尽可能地主动向媒体公开,甚至不妨吸纳媒体人士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调查。这样也可因为媒体等社会监督力量的介入,增加调查结果的公信力。同时,也会对那些试图影响事件调查进程、调查结果的利益方产生一定威慑,从而推动调查的顺利进行。
【例题2】
不摆鲜花、不挂彩球、不铺红地毯、会议“瘦身”、杜绝浪费……近期地方“两会”中显露出的诸多新气象,是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的结果,颇得好评。但“凡事贵有恒”,如何将改作风长期坚持下去,而非往来“一阵风”,这很考验各级政府的恒心、决心和勇气。对此,谈谈你得看法?
【参考答案】
一个执政党的作风好坏,关乎民心向背、国运兴衰。无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和谐社会,无论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还是推动反腐倡廉工作,都需要良好的作风。一些干部思想认识不够,自我要求不严,热衷讲排场、求享受、好奢华,不仅影响党的形象和公信力,也伤及了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的利益。
当前出现的新气象固然可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必须常抓不懈。关键在于“常”、“长”二字,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持下去。具体而言,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依靠制度完善落实,并加强监督查处。
要想避免作风问题“反复发作”,首先应该将行动内化为思想认识而非应景式“作秀”。各级干部只有牢记自己的使命,树立勤俭观念,消除特权思想,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严格自律,才不会或对改作风持观望态度,或依旧我行我素,生出各种“变通”之举。
只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改作风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才能将改作风的实效延续下去。只有建立完善的操作细则,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减少各种权力的“不作为”和“乱作为”。
在全国上下广泛开展改作风的时候,一些地方个别单位作风依旧。种种情况表明,要想改作风持之以恒,还应加强监督查处。一方面应当公开透明各项公务行为,另一方面还应引入民主监督,加大惩处力度,才能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将改作风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