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第一追问】:亿元“买标费”究竟去了哪里
2013-12-12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在合肥至福州铁路(安徽段)打工的民工发帖称“中铁六局组织暴打讨薪民工”。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此事与福建信通公司有关,该公司为获工程行贿上亿元助中铁六局中标高铁段,后来双方对如何分摊这笔费用出现分歧,导致群殴事件发生。目前,中铁六局6名人员被刑拘。
一家“国”字头的建设公司,为了获得一段高铁的建设任务,居然要一家民营的通信公司“帮助”,多少有点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因分摊费用出现分歧,昔日的“合作伙伴”竟然反目成仇、大打出手,令人唏嘘不已。
“中介费”说白了就是买工程的费用,即“买标费”!那么,这笔巨额的经费如今到底去了哪里?有关部门应当彻底查清,不能不了了之。
不仅要查清这亿元“买标费”的去向,此外,还要深挖一下在合法的招投标程序下到底有多少非法的勾当--
有多少企业在围标?表面上看,有的招投标搞得煞有介事,其实就是一场闹剧,真正投标的就那么一家企业。不管是谁中标,最后都是由他来接手。这其中,有多少公平公正性可言,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有多少企业在卖资质?参加投标的大都是大型国有企业,但真正在举牌的却大多是一个一个的包工头。国有企业出卖自己的资质,抽取所谓的“管理费”,任由一些没有资质的包工头打着自己的名号去投标。这样的工程做下来,如何保障质量安全也是个问题。
有多少企业在“提篮子”?一些大型企业只中标不干活已经成了当下的“明规则”了。大型企业去投标,得到工程后自己不干,分包给没有活干的小企业、包工头,自己坐收取所谓的“分包费”“管理费”。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工程里面,两拨人甚至几拨人在“掐架”,细查起来,问题还大多出在“总包方”。
一个工程,这样层层发包、层层分享利润,到施工方几乎最后没多少利润可挣,甚至成赔本的买卖。怎么办?羊毛出在羊身上,要不就是找各种理由用各种手段增加预算,反正是国家工程,国家出钱!要不就是偷工减料,所谓“降低成本”,于是“楼脆脆”“桥侧滑”层出不穷!最终还是国家受损、纳税人埋单!
所以,有关部门不能对亿元“买标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给公众一个清楚的说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