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从南京的警报声中激发奋进力量
2013-09-07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今天,2012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5周年纪念日。上午,南京全城鸣响空袭警报。这凄厉而悠长的声音,已经连续近20年在这座历尽沧桑的江南名都响起,它诉说着一个民族的深创巨痛,告慰着亡魂,更警醒着今人。
“无论你在哪里,警钟长鸣心中”,尽管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然而人们依然无法忘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南京大屠杀正是我们民族苦难史上最为沉重的一页。日寇横行,国土沦丧,人民受戮,山河残破,将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推向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千百万中国人以其血与泪,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百年教训留下了最惨痛的注解。
不忘昨天,才能把握今天、展望明天。75年过去,南京的繁华重现,中国的命运早已发生了历史性逆转,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13亿人怀揣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开启未来。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时刻,无论是纪念“九一八”,还是铭记南京大屠杀,对我们这样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来说,不仅蕴含历史的启示,而且很有现实意义。
今天,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繁荣的城市、崛起的工厂、林立的塔吊、绵延的车流,乃至海外媒体越来越多的赞扬,既给国人带来了空前的自信,也让一些人有些沉醉。比如,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要修改国歌中唱出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要么是因为对历史的遗忘——新中国成立之初,之所以把《义勇军进行曲》确定为国歌,毛泽东同志点出了原委:这首歌教人们“居安思危”,这其中就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全部民族苦难史;要么是因为对复杂现实缺少全面客观的认识,尤其是忽视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看不到潜藏的风险与忧患。
民族危亡的年代,呼唤忧患意识容易理解;和平时期特别是高速发展时期,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容易被忽略。古人说,“天下之祸不生于逆,生于顺”,“国无内忧外患者,国恒亡”,历史上由盛而衰的教训一再警示,越是取得巨大成绩的时候,越是形势顺利的时候,就越要头脑清醒、戒骄戒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忧患意识”成为执政者们反复提及的一个关键词。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更是强调,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
以忧患意识重温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放眼今日之世界,我们看到和平发展已经蔚为时代主潮,但依然有暗流涌动,形势依然波诡云谲。从一些日本政客对侵略战争罪行的否认,到公然参拜供奉着南京大屠杀罪魁松井石根的靖国神社,从钓鱼岛“购岛”闹剧到南海的纷纷扰扰,我们备感中国的和平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更是任重道远。
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的民族总是善于从历史中寻求智慧与力量。编纂《南京大屠杀辞典》、举行国际和平集会、以悼念遇难同胞作为新兵入伍“第一课”,穿越历史风云的南京正以各种方式纪念历史、企望和平。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有责任去铭记和传承历史,从苦难与辉煌的深刻启示中激发奋进力量,为几代人接力托举的“中国梦”扎实奋斗,为我们自己更为我们的民族赢得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