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3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每年的这个季节,高校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的烦恼,今年尤甚。 699万这一史上最多毕业生同时就业的严峻现实,促成了今日的“最难就业季”。
如何破解这个最难就业季?我们要先深入分析当下就业难的原因。
数据显示,在中国有76.5%的大学生愿意考公务员,而在美国仅3%,在法国是5.3%,在新加坡只有2%。数据还显示,每年正常被辞退的公务员占总数的比例为0.05%左右,而一般正常企业的淘汰率在5%到15%之间。这确实是中国差序就业状况的一种典型反映。
实际上,从当公务员到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留北上广到下基层、小微企业或自主创业,各种就业渠道的门槛高低各不相同,就业回报、发展前景也大相径异。而门槛越高的机会越少、进入越难,获益却越多,因而家长和毕业生都趋之若鹜,形成典型的倒金字塔型差序就业选择环境。
所以,一些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也就逐渐陷入一种误区,显得有点急功近利和短视。他们仅看到当下的就业结果,而很少去关注个人长期的成长和发展机遇。因而一叶障目,只盯着自己相中的机会,“除却巫山不是云”,宁可不就业,也不再去考虑其他形式的就业机会或职位。
正是这种倒金字塔型的多层差序就业选择环境,以及一定的就业观念误区,加剧了“最难就业季”的形成。理论上即使有很多就业就会,而实际失业率还是会居高不下。
因此,破解“最难就业季”难题的当务之急,是政府应把重点放在建立公平公开、机会均等、回报相当的整体就业环境上。要尽可能去拆除各种现存的就业壁垒,缩小各种就业机会之间的差距,让各种就业机会之间的起点更为平等,避免年龄、性别、学校、学历、区域、生源地歧视。还要为到基层、小微企业或自主创业的人提供更多便利或支持,让人感到自主创业、到基层小城市去工作并不会比当公务员有太大差别。同时,企事业也应严格依据岗位需求,选择能力相符的就业对象,不能招个清洁工也要求硕士毕业。
这样从多方面去切实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彻底打通千门万径,实现就业机会的可持续和各行业平衡的增长。从长期看,高校也应该把招生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起点,充分了解社会需求,调整好自己的专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就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其实,就业难是个常态,存在多年积累的延续性。僧多粥少,工作职位不够充足,是现当代社会的一个必然。通常,在就业机会减少的态势下,社会要求政府包揽一切的倾向也会抬头。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作机会和整体的经济发展环境息息相关,只能主要去依靠市场自由调节。政府和高校,不应只盯着就业率数据,仅仅立足于解决当下一年两年的问题,而直接利用行政权力或公共资源去安排学生就业。
史上大量的前车之鉴也表明,政府若不是去立足于创设公平、开放的就业环境,而是直接插手就业,强制用人单位接收就业者,其结果一定是拔苗助长,使就业情形更糟。
值此就业困难之际,我们必须实事求是,遵从规律,扩大自由开放的就业市场,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放松市场管制,让创造力尽情迸发,让创新者尽可能不受到阻碍,就业的千门万径便会逐渐洞开,就业难才不会成为一个长期难解的“顽症”。
政府还可以从更大范围去打破行业垄断,建立更有法治保障的市场经济,增强市场的内向自由、开放程度,这是大幅提高人力资源需求的关键,也是增加就业机会的一个关键。最近中央政府做出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而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需要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