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逻辑填空练习题16

2013-11-14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有些考生做逻辑填空时错误率总是很高,主要原因在于语言基础知识欠缺,语感较差,对于空格前后的语境信息敏感度不高。这些能力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培养的,所以临考之时,单纯想要提高言语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是不现实的。其实,逻辑填空还是有很多普适性的技巧和方法的,如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义轻重、搭配范围,或寻找有提示性的语境信息确定与之相符的词语或成语。另外,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编写组的老师提示各位考生要特别注意历年国考中反复出现过的高频成语。
  1.于丹从一个________的大学教师,迅速成为中国最畅销书的作者,这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批评的声音相当尖锐,斥为学者的堕落,斥为国学的庸俗化,不一而足。我本人认为,不必这样________,不妨把心态放平一些。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普普通通    义愤填膺 B.默默无闻    痛心疾首
  C.无声无息    捶胸顿足 D.不见经传    大惊小怪
  2.一个国家要将力量投诸海外就得高瞻远瞩,________,能够________未来,预测意外,________人民受到攻击。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小见大     预计    防止
  B.原始见终     预料    阻止
  C.可见一斑     预感    避免
  D.见微知着     预见    预防
  3.伊梅尔特提出:“对制造业来讲,越是经济________的时候,越是我们投资的好时机。”这与赵小刚“低谷投资”的观点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低迷    不谋而合 B.繁荣    如出一辙
  C.萧条    不约而同 D.高涨    大同小异
  4.个人恩怨可以______,但对______民族大义的酸甜苦辣,不能集体失忆。尤其对后人不能只给锦衣美食,不给精神滋养。须知,“一个民族,最______的莫过于不知道自己的历史”。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忘记    记载    危险 B.忘却    承载    悲哀
  C.遗忘    倾注    痛苦          D.忘怀    饱含    可怜
  5.今年2月12日,是达尔文诞生200周年纪念日。在我国,______的外国科学家并不是很多,而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则是其中之一;能深入到平民百姓中的科学理论更是______,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誉满天下    屈指可数 B.名闻遐迩    寥寥无几
  C.家喻户晓    绝无仅有 D.妇孺皆知    凤毛麟角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先看第一空,从一个大学教师到成为畅销书作者,其区别在于有了名气。“普普通通”与杰出相对,排除A项。“无声无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一般作谓语、状语,与句意不符,排除C项。痛心疾首:形容伤心痛恨到了极点。大惊小怪:指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奇怪。与之前的“批评的声音相当尖锐”相对应,这里应选“痛心疾首”。
  2.【答案】D。解析:预感:事先感觉,通常为第六感觉。题干讲的是一种主观能动性,“预感”与题意不符,排除C。由前文的“高瞻远瞩”、“未来”可知,“人民受到攻击”并未发生,“阻止”不符句意,排除B。以小见大: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通过部分可以看出整体。见微知着: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第一空填入的词语应与“高瞻远瞩”对应,“高瞻远瞩”意为看得远,“见微知着”意为看得深入。本题正确答案为D。
  3.【答案】A。解析:第二空给出的选项中四个成语都有“一致”的意思,由此可知伊梅尔特的观点应与“低谷投资”相呼应,故第一空只能填“低迷”、“萧条”,排除B、D。“不谋而合”和“不约而同”意思相近,指事先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但“不谋而合”可以作谓语,“不约而同”则一般只能作状语,故排除C。因此本题答案为A。
  4.【答案】B。解析:句中的“酸甜苦辣”指代的是民族的历史记忆,描述这种记忆中所附着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用“承载”比较合适。“倾注”、“饱含”一般与“感情”、“心血”等搭配,用在这里不妥,排除C、D。最后一空中,一个民族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应该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但这仍是一个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并不见得就会有现实的“危险”,排除A。因此本题答案选B。
  5.【答案】D。解析:先看第二空,句意是能深入到平民百姓中的科学理论很少,“绝无仅有”意为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与后文的“其中的佼佼者”矛盾,排除C项。再看第一空,A、B、D三项都有知名度很高的意思,但由后文的“能深入到平民百姓”可知,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在普通人中的影响力,“妇孺皆知”恰合句意,当选。本题答案为D。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