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新自留地”现象警示食品安全

2013-07-06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貌似一样的农产品,却源于不一样的耕种方式:大片田地里施过化肥、洒过农药的蔬果粮食卖给城市,小块“自留地”里的“土菜”“笨果”农民自己食用。“新自留地”现象正在使城乡农产品供给一定程度上呈现“二元结构”。在食品安全问题凸显的当下,这不仅是农民“自保”的选择,也是对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警示。


  客观地讲,在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下,农民的承包地如果放弃使用农药、化肥去生产粮食蔬果,势必付出更多的成本,同时要面对产量的缩减。这对农民而言显然不划算。


  但是,近年来从大米、面粉到肉、蛋、奶,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不仅使不少城里人陷入了食品消费“迷城”,就连一些专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也对同行产生了怀疑,不敢放心使用从市场上买来的农产品。好在自己有土地,干脆在承包地里划出一块“自留地”作为家里人吃喝安全的“自保区”。


  “新自留地”现象也使时下风行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陷入尴尬境地,城镇消费者不得不考量: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中到底有多少“绿色”成分?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农村计划经济时期特有的“自留地”如今因食品安全问题而重新兴起,不能不说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怪胎”。“新自留地”现象警示我们,温饱问题解决之后,食品质量问题必然长期受到人们重视。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治理与监管还需加大力度。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