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A类)
以下材料来自考生回忆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
给定资料
1. M市D区是省内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的试点地区,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相关的试点工作。
不久前,D区记者小菲就本区科技特派员的情况,对区科技局副局长李明进行了一次采访。在采访中,李局长感叹道:“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
“我们的科技特派员大部分是行业领域的专家、大学生,有的讲授得偏重于纯理论,对农民来说,太过于抽象,不接地气,不实用。这在实际操作中是得不到农民欢迎的。再者说,术业有专攻,本是种蔬菜的农民,要是派一个专攻苗木塔养的工作人员给他,又能有多少用呢?”李局长认为,“农民需要和专业领域对口的,有真才实学的,能听懂田坎语言的科技特派员对接,而非流于形式的 ‘拉郎配’。”
D区目前共有440多个行政村,但科技特派员总共才82名。这令李局长忧心。“在这支队伍里,60来岁的根本不算老,最大的已经70多岁了。想想这些老人们还能在田坎上、果林里跑几年?而一个大学生想要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起码要跟着老特派员学习两年。但是,有多少大学生愿意跟着天天进村下地?我们这些年过花甲的特派员又有多少精力来带这些‘徒弟’呢?”
D区的村民老蒋也对小菲说道,“去年我养土鸡,上面给我安排了个科技特派员。结果每次来就是帮我喂喂鸡苗,陪着唠唠嗑。后来我怀疑有些鸡苗害了瘟病,找他帮忙看看,他却说没事,叫我放心。结果后来几百只鸡全部染上了鸡瘟,让我损失惨重。”
对此。老蒋村里的村支书老周也表示无奈:“现在我们这对特派员的考核制度还不够完善。要是他们干好干坏都一个样,是很难有积极性的。如果能通过建立责任连带制度,并让特派员们以技术入股分红的话,他们和服务的农户就会‘同呼吸、共命运’,双方都可以受益匪浅。而且乡亲们也知道好的特派员不好找,可现在村里也都通了互联网,能不能像很多医院开通网上诊断一样,通过远程视频,让特派员们给村民们的庄稼家禽们把把脉,号号病?”
2.最近几年,很多二线城市的人才引进工作都开展得如火如萘。二线城市尚在努力,三四线城市自然也不甘落后:给线、给房、给户口。然而,纵观很多三四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大多也只是出台买房打折、租房补贴、落户降标、项目资助、一次性奖励等引才政策。这固然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作为本身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就不那么突出的三四线城市,给出和二线城市差不多的“彩礼”,能真正地“引凤求凰”吗?
“在人才工作中,一些地方的同质化倾向依旧明显。”一位从事人才引进工作多年的部门负责人说道,“现在,很多中小城市都要高学历、高效能、高层次、高大上、高精尖的人才;而给人才的往往就是‘老三样’——钱、房和户口。”
“很多地方把人才引进工作想得过于简单了。”一位评论家说道,“人才工作不是把人引进来就可以的,它其实更依赖人才生态的建设——如何利用、再培养、激励,如何留得住才是重中之重。然而,这往往是被很多中小城市忽视。花了大力气,引不到人才;人才来了呆不久。消耗了那么多的财力物力,也还是为他人做嫁衣。”问题还不止于此,现在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已经给当地的财政带来不小的压力和负担了。但收效却甚微。很多地方都重视引进外地人才,可外地人才引不来,厚彼薄此,重外轻里的人才政策更让本地人颇有意见,可以用“赌本也没赚到吆喝”来形容。
位于东部的B市,就曾犯一种“经典”的错误。在五年时间里,B市花费数亿资金引进了大量外市的高职称人才。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招上门女婿,气走了儿子。各个地方都是这样,厚彼薄此成了通病!”B市土生土长的科研人员小姚说道,“同样的学历、同样的职称,就因为我一直在本地,来路不同,待遇差距就这么大?果然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让我们这些兢兢业业的本地人有些寒心。”而与此同时,小姚也接到了外地的一个职位邀请,待遇颇为优厚,他说自己正在考虑中。其实引进人才不能够片面地理解为“买进人才”。发掘培养本土人才也同样重要。
另一位评论家也给出了一个观点,“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我们的城市定位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趋同的,要是采用同样的人才路线,是会‘撞车’的;毕竟错落有致,才既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又符合建筑美学嘛。我国各个城市间的地理、经济等方面差距依旧巨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对人才的需求结构都是大不相同的。我们必须认清这个现实,找准自己的位置,才可能做好人才工作。因为你是你,你不是别的城市。你在全省,甚至是全国有你的角色定位,有你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必须各就其位、各求所需。”
3.2017年8月,X市一则“我市学生近六成想落户外省”的新闻深深刺痛了当地市民的心:我们这座有三千多年历史,有近百所院校的城市,居然留不住在这个城市求学的大学生?
要说人才引进计划,X市有也。他们按学历、工作经历、从事领域等把人才分为了A到E五类:对于A到C类高级人才的政策优惠力度,相比其他城市可谓毫不逊色。但就D类到E类人才的政策福利来说,并无优势可言。况且,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这样的人才分类不符合X市实际,对人才的评判,分类分级过于简单草率,存在重视科学理论,轻视技术实际:重视二三产业,轻视第一产业;重视学历、轻视经验的倾向。如果连本地的人才都留不住,那么可以想象,外地引进的人才来了也还是会走的。而据统计,像X市这样留不住在本地求学大学生的中小城市更是占了大多数。
“最让我担忧的是现在我们正慢慢形成倒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人才金字塔的顶层结构过于庞大。而底层基础型人才逐渐萎缩,这个金字塔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甚至有倒塌的危险。”X市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我们也想留在X市这座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城市,为它的发展尽一份力。但是像我这种本科生,即使是双一流院校毕业,也算不上什么‘人才’。如果是差不多的工资收入,我还是选择留在一二线城市吧,毕竟那里有更平等的竞争环境,更开放包容的姿态。”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说道,“其实,我们作为普通大学生要求不多。房租能打个9.5折,找工作时能给我们一个晚上的免费民宿住,都会让我们觉得这座城市非常有诚意。”
现在X市最亮眼的名片依旧是“千年古都”,而全国以“千年古都”作为名片的城市不下十个。可以说X市的现代形象是模糊的。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现代性的活力,如果在重温旧梦中停滞不留,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其实,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现实个性化”发展之路就非常值得借鉴,比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贵阳的大数据中心等等。城市求贤,君子择城。很多人选择一座城市,往往会考虑这座城市的气质、气场以及传递出来的最强烈信息等自己的人生目标、发展方向是否投合。比如,在金融中心纽约,你应该更有钱;在法律之都波士顿,你应该更雄辩;在硅谷,你应该更聪明;在华盛顿,你认识的政治“局内人”越多越好……
4. 通过数年努力,W市引进、培育了400名以上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科技领军人才,600名以上创新型科技人才,2200名以上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以及一批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今年,W市各类人才总量已突破16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8224人。这让W市真正成为一座智力型城市。
如今的如局面曾让当地负责人才工作的舒部长想都不敢想:W市位于两座副省级城市之间,大城市强大的人才吸附效应让W市这样一个县级市处于尴尬地位。
于是国际精英周、“名校优生”引才工程、青年精英创业大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场声势浩大的引才工程就这样开始了。而真正让W市实现弯道超车的还是它在人才引进的手段、方式和理念上下足了功夫。
W市是较早提出把普通大学生纳入人才引进计划的地方之一。不管你是哪儿的大学生,只要凭着和W市企业签订的规范用工合同、毕业证即可就近选择人才公寓入住,房租打八折。
“普通的大学生也是人才。现在,他们也许缺乏经验,是基础人才,是构建人才金字塔的基石。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将来会成为顶尖人才。留住他们,也就留住了一部分顶尖人才。而且本地大学生我们是必须要重点争取的。他们在这个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对这有着更深厚牢固的感情。”当地一位负责人才引进的工作人员说道。将人才补贴的门槛降低到大学毕业生,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这种普惠度高的人才政策很可能会惠及到未来马云、马斯克。普惠支持大众毕业生人才和“截胡”高端人才同等重要。
引进人才,不仅要根据本地情况,合理界定人才范围,还要深挖“引进”的内涵。
“现在,仍持‘人才必须到场,必须在现场’的观点就有些老旧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共享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考虑跨域人才共享呢?跨地区人才共享机制创新能降低引才、用才成本,提升利用率。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信息流通障碍和空间沟通障碍,跨区域资源配置体系也正逐步成熟。千城‘共享一人’与千人‘共建一城’的实施难度并不会太大。”这是数年前W市一位政协委员提出的大胆建议。
W市吸收了这样的有效建议,于2016年在“引进”的概念上进一步深化并落实;以借智的方式引进战略性、全局性、规划性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个智库团队,当遇到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发展转型期时,邀请智库团队,通过视频会议、直播研讨等方式共同谋划制订出适合城市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对稀缺、紧俏型人才也在逐步推广这种远程借智的柔性引才方式。这种更加灵活的智能租赁方式让“人才为我所有”逐步走向“人才为我所用”。
5.早上,小凡被闹钟如约地叫醒。还想多睡几分钟的她对闹钟说:十分钟后再叫我吧。于是,闹钟老老实实地又消停了十分钟。在梳洗完出门前,小凡先用电子交通地图看看哪个路段堵,以免在开车路上虚耗时间。下班回家,实在是不想做饭,那么就叫外卖吧。打开外卖APP,上百款美食,任君挑选……出门逛街,小凡兜里也就带了几十块的零钱,因为现在所有的门店都支持移动支付,自己省事,还不用担心被偷……缴水电费?那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去营业厅排队了,手机一点就搞定。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少了点什么呢?小凡并不这么想,她觉得这便利了我们,活跃了经济,丰富了世界,何乐而不为?
老张前不久到乡下参加老同学儿子的婚宴。婚宴是标准的乡宴。这是老张第一次看到人家厨师竟然带着一辆餐车来。车内的灶具、厨具一应俱全。车开到哪,一停就立即可以作业。非但如此,就连桌椅板凳、帐蓬等也都是厨师自带。和其他来参加宴会的人们一样,老张也觉得这种方式很省事,可就是少了那么一点意思。在老张印象中,以前家里办红白事叫“过大事”。它们的的确确是个事儿——什么都自备,从桌椅板凳、被褥到锅碗瓢盆都要满村子借。事办完了,还要一家一家地还。远处的亲戚会早早地来,村上的人也会提前几天来帮忙。大家都是相互帮忙,相互麻烦。也就是因为这样,大家伙才有乡里乡亲的感觉。而现在,在事过完当天客人也基本走完,好像过大事儿也是个**事儿了。
据一项权威的市场调查显示:现在人们更加偏向于购买操作简单、功能、外观简洁大方的产品——如果能额外有一点点其他优势,当然就更好**著名的产品创意设计人说:“这最让人头疼了。我现在每设计一款产品的时候,都会反复地问自己——这个地方的设计是必须的吗,或者说,不要它可不可以?”
很多时候,简便快捷是我们所追崇的。抛开其他不说,我们的生活也是尽可能地在用减法,减去许多步骤,更直接地、更快捷地达到目的。这也符合工业时代的最大特点——最大限度地缩短制造流程。但这个世界真的是在变得越来越简单吗?一部智能手机的基本应用功能就有上百个,你要是一开始不仔细琢磨,可能很快就会有一种被它“忽悠”的感觉;一款便利人们生活的APP也许是一个团队加班加点、绞尽脑汁的心血结晶,并且,开发出来也不算完事了,开发团队还得时时关注着用户的使用体验,哪里要是有漏洞了得立马补上;一款简洁实用的产品在上市之前甚至会经过上千次的微调打磨;一部数百字的微小说,每一句话都可能包含着作者的千思万绪、煞费苦心……所以说,简单和繁琐,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世界上并没有单纯的简单,也没有单纯的繁琐。更多时候,我们的“简单”和“繁琐”的总量并没有变,它们只是在不同的人群间流动,但就是这不停的流动,推动了社会的改变。
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D区科技特派员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紧扣材料,内容全面;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数不超过200字。
二、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对划线部分“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的理解。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字数不超过200字。
三、假设你是前程W市调研人才工作的某县政府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4,撰写一篇关于W市近年来人才工作情况的调研提纲。
要求:紧扣材料,内容全面;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数不超过400字。
四、根据你对给定资料5中划线部分:“我们的“简单”和“繁琐”的总量并没有变,它们只是在不同的人群间流动,但就是这不停的流动,推动了社会的改变。”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主题明确,立意深刻;
(2)联系实际,可以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字存在。
2018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A类)答案要点
第一题
【答案要点】
该工程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科技特派员讲授偏重纯理论,不实用,知识结构老化,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二是科技选派员人员不足,年龄结构老化,队伍建设滞后。三是考核制度不完善,缺少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四是选派人员专业不对口,选派渠道单一,选派机制不完善。
第二题
【答案要点】
人才引进工作要立足各地特色,避免采取趋同的人才路线。
我国各个城市间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需求结构不同;当前各地人才工作同质化倾向明显,盲目运用物质因素吸引人才,却难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也带来财政负担;存在厚此薄彼的通病,重视外来人才,忽视本土人才。
各地要加强人才生态建设,尊重发展规律,发挥好自身优势,根据自身需求来引进人才,并注重挖掘本土人才。
第三题
【答案要点】
近年来,为了引才招智,w市展开了国际精英周、“名校优生”引才工程、青年精英创业大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引才工程,从人才夹缝走向人才高地,真正成为一座智力型城市。w市在人才引进的手段、方式和理念上下足功夫,实现弯道超车。
一是根据本地情况,制定普惠度高的人才政策。合理界定人才范围,将普通大学生纳入人才引进计划,降低人才补贴门槛,争取本地大学生,普惠支持大众毕业生人才。
二是创新跨地区人才共享机制,深化落实“引进”概念。以智能租赁的方式引进人才,建立智库团队,通过远程借智的方式谋划城市发展,吸引人才“为我所用”。
三是不折不扣提供服务,做足文章“留”人才。通过“侨乡会”“校友会”等联谊活动挖掘本土人才及“泛本土”人才,努力挖掘并发展人才与城市的联系;制定政策为人才及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营造良好创业环境,解决人才家庭方面的问题,便利他们安家落户。
第四题
【参考例文】
简繁得当 共建美好
看似简洁大方的产品,背后是创意设计者的反复修改;游吟诗人堪称珍品的诗歌随笔,源自粗糙朴素的旅程;发人深省的深奥思想,往往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我们看到,“简单”和“繁琐”就像是孪生兄弟,相互依存,形成了改变社会的巨大合力。我们要正确认识身边的“简单”与“繁琐”,举轻若重,化繁为简,共同构建美好生活。
举轻若重,让“简单”出成果。一首寥寥数十字的古诗,蕴藏着作者磅礴的情感表达;一件简单的衣服,背后是设计、打板、选料、制样等繁琐工序。那些看似简单的并不简单,只有把小事认真做,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正如只卖小面的老叶,他就用认真踏实、不断探索的态度坚持把做小面这件事做到了极致,最终取得了入围“重庆面馆50强”的好成绩。反观位于东部的B市,在做人才引进工作时,就是想得过于简单了,结果花费数亿资金却收效不佳。从两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有太多看似容易,如果不够认真,就会陷入泥潭的事情。为此,我们一定要保持谨慎之心,认真做好每一件“简单”事,做出好成果、真成效。
化繁为简,让“繁琐”出效率。老子说过: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其实,世上那些繁杂的事物往往是由一个简单的道理决定的,因此,我们要学会透过繁复的的表象看到本源,化繁为简、去芜存菁。比如,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时,想要知道灯泡的容量,便让助手帮忙测一下,而助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软尺测量了灯泡的周长、斜度,还需要运用复杂的公式才能计算出来,而爱迪生只是往灯泡中注满了水,然后把灯泡中的水再倒入量杯,便知道了灯泡的容量。从这个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爱迪生这种化繁为简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其之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淮南子?诠言训》中有言:“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简不可以合众;大乐必易,大礼必简。”面对繁复庞杂的事物,如果能够做到化繁为简,那么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牛顿曾言: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简有简的好,繁有繁的妙。我们要正确处理“简单”和“繁复”的关系,当简勿繁,当繁勿简,简繁得当。相信,若能举轻若重,我们必将收获甘甜的收获果实,若能化繁为简,我们必将实现踏上指向成功的又一阶阶梯,从而让简单和繁琐相伴、成果和效率兼得,最终绘就艳丽色彩与空间留白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