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时评:“营养餐”不能做成“夹生饭”

2013-12-11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要让孩子们吃饱吃好,需要管住“偷吃的嘴”,需要做好与地方实际、学生胃口相适应的营养餐


  虽然“巴掌大的面包”只是“赠品”,虽然只是“管理上出了漏洞”,虽然在舆论曝光下有关部门迅速将涉事校长免职,但发生在湖南凤凰县腊尔山镇所德小学的一幕,依然让人们对孩子们的“3元营养午餐”多了一些关注乃至担心(详见本报二版27日报道)。


  一年多前,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教育部等十五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多个配套文件。原以为那些偏僻山区孩子的午餐从此可以更丰富,可竟然还有人从孩子嘴里夺食。此事无疑再次敲起警钟:必须严格堵住一切环节上的管理漏洞。只有以更坚决的措施,惩处那些胆敢从孩子口中夺食的“硕鼠”;只有以强烈的责任心,建立起严密的监管机制,才能避免餐费被克扣,让投入的每一分钱都能吃到孩子嘴里。


  让孩子们吃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孩子的基本承诺,也理应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应有责任。现在,制度供给、中央投入等“大盘子”都已初步到位,学生能不能吃上营养餐、能不能吃得好,更直接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小盘子”。中央政策能否不打折扣地执行,补助标准够不够,配送体系怎么建,食品安全如何保障……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地方执行与顶层设计有效对接,把各项责任一一落实。


  从记者调查反馈来看,通过自建食堂以保障营养午餐“落地入口”,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而除了管住那些“偷吃的嘴”,另一个同样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做一顿与地方实际、学生胃口相适应的营养餐,防止做成好事没办好的“夹生饭”。营养餐涉及22个省份、近千个县、3000多万学生,各地经济条件不一样,物价水平不一样,孩子们的营养状况、饮食习惯不一样,学校供餐的基础也不一样,而补助的金额是按照人头来的。在统一的餐费标准下,怎么吃、吃什么不能搞“一刀切”。


  比如,有地方反映,“牛奶+X”为主的供餐模式虽然方便易行,但一些学生喝奶后有不适反应。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地方天天吃肉,孩子们“吃怕了”;而有的地方却只能天天喝奶吃饼干,孩子们“吃不饱”。类似这些问题,说明营养餐还得讲究营养学,在坚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富有特色、营养均衡的食谱。而从国际经验看,在午餐营养指南下推出富于变化的菜单,是保障学生“吃好”的重要手段。


  营养改善计划绝不是简单的一两顿饭,带来的也不只是“饭盒里的变化”。如何让“3元补助”为孩子们的成长带来更多能量与动力,需要政府部门、学校、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努力,需要从行政管理到社会管理的改革创新。对此,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多一些责任和参与,一起加柴添火,把营养午餐做得更好吃、更有营养。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