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4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面试热点:就业难当反思教育结构
在大学毕业生数量屡攀新高和用人单位缩减招聘计划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有媒体甚至称之为“最难就业年”。
面对就业难,教育部和各高校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教育部发文明确,反对性别、户籍、学历、高校类型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各高校也相应从推动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特殊类型就业,引导和鼓励京外就业,鼓励创业,开展就业培训等方面着手。这些措施或许能收一时之效,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还需从根子上着手。
就业难的背后,既有经济结构的因素,例如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有数据显示,中国的第三产业只有43.1%,处于落后水平;更有教育结构的因素,大学盲目扩招以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都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构成。
“大跃进”式的扩招,成就了一批巨无霸式的大学。这些大学以扩招为名,在“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性大学”的招牌之下,追逐潮流,盲目开设一系列本身无法深入经营且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专业,“法学热”、“金融热”都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
而目前对高校的评价,仍未脱行政化和等级化的窠臼。先是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再是将大学分为一流二流三流。财政投入、教师资源都随之而动。在这种行政化和功利化的导引之下,高校趋之若鹜的是求大求全求名号求一流,而职业院校则处于被漠视被冷落被歧视的地位。
从年年出现的“用工荒”来看,目前最缺乏的恰恰是职业人才而不是大学生。高校扩招的背后,不仅使教育产业化功利化,更带来了资源配置的混乱。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厘清大学定位,发展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回归教育本位,应该是着手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