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2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1. 做任何工作都要全面考虑问题,从全局出发,不能有任何____。
A.偏激 B.偏废 C.偏袒 D.偏离
答案:B
解析:A和C比较容易排除,B、D相近,很多同学感觉B、D都可以,一时选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分析题目,从题目中寻找线索。全局工作是一个面,有很多组成部分,而“偏离”一般修饰“线”,比如路线、方针、政策等,所以,“偏离”可以排除。
2.俄罗斯今年来数次切断对邻国的天然气供应,在欧盟国家引起不小的__,任务欧盟的能源安全随时可能要受到威胁。
A.震惊 B.震动 C.恐惧 D.麻烦
答案:A
解析:C、D相对很容易排除,震惊和震动很难辨别,用语素分析法,“震”都有,分析“惊”和“动”,“惊”是对内心的描述,“动”偏重从动作表面进行描述,所以,震惊比震动程度更深。而当今社会,能源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和生活的正常运转,断了能源供应,就好比直接掐住了对方的脖子。所以,应选择程度较深的震惊。
3.最近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按照通行的国际认知,____中国的国家形象。现在看来,这个形象不是一两部片子就能完成的。除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得改造我们的语言,毕竟,那一词一句之中,都____这一个国家的教养。
A.诠释 折射 B.塑造 流露
C.打造 体现 D.展现 包含
答案:B
解析:第一个空,与形象搭配的词很容易排出A、C,第二个空,与教养搭配,这个空其实不是太难,但不少同学未选出正确答案。“教养”是一种内涵,一种气质,对这种精神的、内在的东西,我们经常用“体现”,但这里没有,所以选“流露”。“包含”的抽象程度以及对内在的东西的体现程度远没有“流露”深。
4.伦理的归伦理,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如果法律过于____伦理或干涉道德,只会____,最终导致法律不被遵守,削弱了法律的效力。
A.关注 越俎代庖 B.制约 事倍功半
C.侵蚀 适得其反 D.无视 矫枉过正
答案:C
解析:文段前半句话我们可以判断,作者想说的是各管各的,法律别总是管伦理和道德的事。如果过于怎么样,那么可以肯定,法律肯定不止是在嘴上喊了什么,肯定直接用行动干涉了,所以,A和D可以排除。再看,适得其反与事半功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效率上,“事倍功半”指效率很低,但还是有点效率;“适得其反”指的是负效率,起的是破坏作用。联系题目,“最终导致法律不被遵守”,法律制定就是为了被遵守的,题目中“导致法律不被遵守”与适得其反意思相同。
5. 与镁光灯下的明星不同,____并不起眼,天赋欠奉,每天都在默默为生计奔走,每天都有真实可触的压力与快乐。他们身上没有统治者的____、英雄的轰轰烈烈、探险者的疯狂追逐,但是却体现着“做自己就好”的坦诚,洋溢着自然的乐观,其朴实、互助、友好、真诚的特质让他能够与社会和谐相融。
A.凡夫俗子 呼风唤雨 B.市井小民 骄横跋扈
C.下里巴人 一呼百应 D.村野匹夫 位高权重
答案:A
解析:第一个空,下里巴人与村野匹夫很容易排除,下里巴人指通俗的文学作品,村野匹夫是对人不尊重的话。第二个空,联系题目就可以看出,每个分句后面的成语都是前面人物最突出的特点,在A和B中,统治者的特点一个是呼风唤雨,一个是骄横跋扈,两者比较,部分统治者骄横跋扈,是一些暴君之流,所以,骄横跋扈并不是统治者最突出的特点,呼风唤雨不一样,不管是明君还是昏君,都掌握大权。所以,相比较而言,呼风唤雨更好。
6. 牺牲在抗灾前线的年轻战士武文斌: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______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______的那束光。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沉重 明亮 B.阴森 耀眼 C.黑色 最亮 D.慌乱 绚丽
答案:C
解析:第一个空“阴森”肯定不能用,其他几个词都说得过去,再考察第二个选项,第二个空的四个词都是形容“那束光”的,可按程度从弱到强进行排列,明亮、绚丽、耀眼、最亮。联系题目,文段显然在歌颂一位英雄战士,“山崩地裂”“撑起希望”“竖起旗帜”等,用的这些词相对于一个个人来讲,很大、很强烈,以此可以判断,在第二个空中,也应该填表示感情最强烈的词语,即“最亮”。
7、片段阅读
湿地指的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地球三大生态体系,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抵御洪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998 年那次长江大洪水让人们终于意识到湿地(尤其是和长江相通的许许多多湖泊和沼泽地)能够对洪水起到缓冲的作用。可是,许多湖泊因为围湖造田的需要而被人为隔离了,只留下一个很少开启的水闸和长江相通。于是,这些自然形成的水网被拦腰斩断,遇到洪水便无能为力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围湖造田是一项弊大于利的错误举措
B.占用湿地是造成长江洪水的重要因素
C.人类应该反省自身行为对环境的破坏
D.应该充分发挥湿地对洪水的缓冲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貌似08年的国考阅读题迷惑性都比较强。这一题是比较容易选D了的。但是不妨仔细来看,文章的后半部分,说的是湿地被破坏导致对洪水无能为力。而并不是没有“充分发挥”。这两个概念是有明显区别的。请注意辨别。“意在说明”这种提问方式是问文章的言外之意。从后半部分可以看出是因为人为破坏了湿地,影响了环境。可以推出C。
提问的方式为“意在说明”,因此考生应该把握整个文段作者论述的目的和意图所在。首先文段开句点明了湿地的重要作用。接着进一步举例1998年长江大水的事例来证明湿地的重要作用。主题句通过转折性引导词“可是”提出,意在说明由于人类的破坏使湿地的作用无法发挥。因此作者论述的主要目的是呼吁人类应该反省自身对于环境破坏的过失,保护好湿地,使其重新发挥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点拨] 考生的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提问的方式,这道题目既然提问方式为“意在”,就说明不能选择文段表面含义的选项,而要有一定程度的引申。
[常见解题误区] D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根据提问的方式可知D项并非“意在说明”,而是文段的表面含义,因此予以排除
正确答案是C
本题的重点在于可是后面
这道题 是有争论的 但大多数赞同选d
a的主题错误 应该是湿地 b明显不对 根本没提到 c太广泛的 属于过度推理
整个题目说得还是 湿地与洪水的关系
8、香蕉“巴拿马病”学名为香蕉枯萎病。因为巴拿马病是植物病原物引起的,在香蕉树的维管束内繁殖,它只感染香蕉树,患病的香蕉树不会结果,结果的香蕉树肯定是不染病的。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通过选育优良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综合应用各种病虫害防治措施等多项配套技术,可控制香蕉枯萎病的蔓延,减轻危害。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A.香蕉枯萎病与果实没有关系
B.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措施很多
C.香蕉枯萎病不会致人感染疾病
D.香蕉枯萎病并不发源于中国
答案:A
解析:D可以直接排除了。这题前半部分说的是香蕉枯萎病的原理,中间说的是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最后一句带了一下防治措施。显然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为了介绍防治措施的。B也可以排除。这篇文章完全没有讲到对于人的影响,所以C属于推理过度了。应该选A
9、因为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同样的经济收入,在城市生活十分艰难,而在农村却可能过得舒适。城市是市场化的,而农村却有相当部分非市场因素存在。总体来讲,进城农民工愿意接受很低的工作报酬,就是因为农村生产劳动力的成本比城市低。这也使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很多利益。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好处的根本原因
B.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C.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是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答案:B
解析:C和D看上去文绉绉的挺像那么回事的,其实根本文中就没有提打破这个二元结构的问题,而是说了城乡二元结构有利的方面。因此可以直接排除C、D了,而A是属于细节方面扭曲了文意,城乡二元结构使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了很多利益,但是却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因此选B。
10、菲尔丁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这话没错。但也不必为此走向极端,夸大书籍对人的品格的影响。更多的情况是: 。
A.好人读了坏书受害至深,坏人读了好书受益甚微
B.好人读了好书取其精华,坏人读了坏书取其糟粕
C.好人读了好书好上加好,坏人读了坏书不可救药
D.好人读了坏书仍是好人,坏人读了好书仍是坏人
答案:D
解析:最后一句话需要从前面的意思来推断得出。“但也不必为此走向极端…更多的情况是:”,说明要填的内容是和前文有转折关系的。而前文是书籍对于人品的影响。大致就是好书让人变好,坏书让人变坏。要削弱这个命题,就必须说明书对人品没有那么大影响。A里面“好人读了坏书受害至深”说明书影响很大,错误。同理,B、C也都是书对人有影响。只有D是说明书对人品影响不大的。因此选D。
行测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2014年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