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易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园中的璀璨之星。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甚至是佛家,各派学说都可以在易学中得到启示。而,从隋朝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至如今的公务员选拔考试,在承担为国家选贤与能的同时,亦潜移默化的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易学做为我中华文化之根基,亦淋漓尽致的体现于考试内容之中。其中,“易学”之三易原则在湖北公务员申论考试中的表达尤为明显。
由“不易”原则看申论命题。所谓“不易”,即指世界万物多样变化之中,必有守常制恒的规律可循。诚如道德经,由易学之“阴阳合德,刚柔相继”得“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之事物协调互补之亘古规律。纵观近几年申论真题,剖析之后不难发现,申论在命题层面亦有规律可循。一是紧扣“考用一致”之人才选拔规律。“社会认知能力”是政府工作的基础,申论话题的选择,恰相当注重选取社会角度之必然性话题。二是遵循“科学实用”之考试原则。毋庸置疑,之于人才选拔,考试是必要手段之一,而试题的科学性、实用性,直接决定选拔人才之贤能否。纵观近几年申论命题, “科学实用”的原则是命题者心中的“一座灯塔”。就拿分值维持在35-40分的议论文写作来看,研究近几年的命题,不难发现,尽管命题表现方式上做了细微调整,却还依然坚持申论考试属于限定论题的思想表达。而且,迄今为止,要更准确把握文章论题,做到不跑题、不偏题,还必须深度解读命题要求及材料主旨之间的联系。这些恰好符合“有据可查”之科学原则,以及“侧重岗位能力测评”之实用原则。
由变易原则看申论阅卷。所谓“变易”,即指从象与数来看,事物大抵都是运动变化的。诚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只有明白事物变化之本质,方可“变则通,通则久”。申论考试相较于行测,其中,最明显的差异无外乎是阅卷规则,而,申论的变化正在于此点不同。依据近几年国考及各地省考之申论得分,结合命题变化,采用逆向思维,可以发现,判分总体规则不变的基础上,判分标准日趋科学。比如:13年国考副省第三大题----妈祖文化讲解稿,“要求”部分一是明确出现“逻辑清楚”,即是强调此篇文字的行文结构要符合导游讲解词的规范表达,二是出现“表述生动”,则在强调文字语言要具备讲解词的生动性和感染性。那么,为了忠于命题要求,阅卷规则中,判分标准也必然会有相应的评分规定。由此看来,判卷正从原来简单考察逐步演化成今天的多角度、多维度的科学考察。
由简易原则看申论作答。所谓“简易”,即指对待世间万物,要有化繁为简之心,习惯从纷繁复杂中谋得脉络或关键。诚如孔子在《系传》中所言:“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面对近8000字的申论材料、近2000字的申论作答,考生需要具备化繁为简的能力,从命题、材料中,提炼出“单而纯粹”的内容,并以“科学发展观”这一核心理论为支撑,进行有效思考。同时,考生也需抛开“申论考试远离生活”的错误认知,仔细剖析自身优势,结合汉语表达的“天然”优势,立足国家、民族兴旺发达,学会做一个“有担当、有抱负”的中国人。
易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是了解我民族人文文化的重要依据。而,认知易学与申论的联系,只能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仅愿以此篇文字为砖,让我们共同徜徉在中华文化魅力之中,让我们共同领略湖北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绚烂之处。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