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常识辅导之中国现代史

2014-11-19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在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中,常识判断部分相对于其他板块而言最大的特点是涉及面广,测查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题目难易区分度明显,考生知识结构背景不同,擅长的方向不同,于是总会遇见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网(http://ww.chinagwyw.org/jiangsu/)专家对参加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了整理汇总,供广大考生参考。
  中国现代史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人民政协一届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代表全国人大职能,一致通过了《共同纲领》,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施政方针,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
  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建国初期经济困难最突出的表现是市场不稳定和通货膨胀。党和政府相继组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1950年3月,政务院发布决定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即统一财政收支、贸易和物资调动、现金管理,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初步好转。1950年6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做《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①土地改革的完成;②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③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三、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公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政。组织一支所谓“联合国军”,在朝鲜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19日隐蔽入朝,连续发动五次战役,迫使美韩于1953年7月,在板门店与中朝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抗美援朝的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保卫了中国的安全,扞卫了世界和平。
  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根据毛泽东提名,决定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它明确规定了我国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民族区域自治和外交原则,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通过,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局面,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
  五、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要求工农业生产高速度发展。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人民公社化运动席卷整个农村。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是指公社规模大;“公”是指实行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种做法远远脱离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农民思想觉悟的水平,加上“共产”风等风盛行,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六、调整国民经济
  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错误,加上连续的自然灾害,从1959年起,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订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一系列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主要是加强农业生产,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在城市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节省开支。到1964年底,我国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1965年,我国取得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为我国实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创造了条件。
  七、“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运动以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五一六通知和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十六条”为开始标志,到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是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是多年来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产物,是家长制作风和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的结果。“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破坏社会主义正常发展进程的一场长时间的内乱,使党和人民受到了严重的损失,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八、外交工作的新突破
  1972年2月,中美签订《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路线的一个重大胜利。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同西欧、北美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出现建交高潮,同东欧地区的国家关系也有较大改善。20世纪70年代前期,毛泽东提出着名的三个世界理论,对外交工作和后来的对外开放政策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九、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订和实行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针对国民经济的“冒进”造成的严重比例失调,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六、七月间,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全国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正式展开。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团结,实现了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经过努力,国民经济调整计划在1981年底基本上实现。到1982年,收到明显成效。这一成效的取得,为全面改革的逐步发展准备了基础和条件。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起步和首先突破的。1978年,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立下了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和标志。包干到户这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方式,得到各地农民的纷纷响应。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党的十二大以后,农村改革全面开展。第一步以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任务。1983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了充分肯定。此后,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农村第一步改革获得全面稳步的发展。
  (三)四个经济特区创立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兴建经济特区是推进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突破口。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5月,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4月,进一步开放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海南建省,海南全省辟为经济特区。这样,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四)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国政府用“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成果。1984年和1987年分别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1990年和1993年分别通过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切实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由董建华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由何厚铧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五)我国国际战略的调整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我国国际战略作了充分阐述:要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坚持睦邻友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和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加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一切愿意和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我国的国际战略立足于建立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六)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开始的。
  (1)1978年12月~1980年6月,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阶段。
  (2)1980年6月~1982年底,试行经济责任制阶段。在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基础上,对企业实行利润包干的经济责任制。
  (3)1983年~1987年,试行利改税和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阶段。
  (4)1987年~1991年,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企业经营方式阶段。
  (5)1991年~1993年,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企业改革阶段。
  (6)1994年至今,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深化企业改革阶段。
  (七)金融税收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1983年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成立中国工商银行;1986年恢复交通银行,后来又成立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上海、深圳交易所等。初步形成我国的金融系统。
  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
  (1)改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1978年试行企业基金制度;1981年实行利润留成制度;1983年起实行利改税;1987年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财权;1988年进行“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试点;1992年改革企业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
  (2)改革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关系。从1980年起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从1985年起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从1988年起实行“地方包干”体制;从1992年起试点并推广、普及“分税制”,实行了一些特殊管理体制;
  (3)改革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从1981年起建立涉外税制;从1984年起建立和健全所得税制;从1982年起建立若干体现特殊调节作用的税种;改革农业税;
  (4)改革财政管理制度,拓展理财渠道。从1992年起试行变式预算制度;改革资金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大力发展财政信用。
  (八)科技体制改革
  (1)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其指导思想是:科学技术必须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2)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过程中我国的科技规划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日益多层次化,二是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中央计划和地方性的计划相结合。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分享到

切换频道